【摘要】在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筆者會到通過一堂英語課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閱讀及訓練”,即讓學生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進行閱讀實踐,加強以應用為目的的整體訓練,以此來達到英語教學目標中“側重培養閱讀能力”這一要求。結合筆者實際教學,我覺得可通過“導入——閱讀——練習——提高”的形式,來組織課堂教學,以期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關鍵詞】導入;閱讀;練習
【作者簡介】王開艷,江蘇省惠山中等專業學校。
眾所周知,閱讀在整個英語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通過一堂英語課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閱讀及訓練”,即讓學生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進行閱讀實踐,加強以應用為目的的整體訓練,以此來達到英語教學目標中“側重培養閱讀能力”這一要求。結合筆者實際教學,可通過“導入——閱讀——練習——提高”的形式來組織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下面我就給為“以一堂公開課的教學設計為例”具體說明“導入——閱讀——練習——提高”這一英語閱讀課教學方法。
課文題目叫做《Attitudes towards the Aged》,文章以中美兩國對待老人的截然不同的態度為話題。文章的觀點比較鮮明,但是課文內容冗長,生詞較多,對于大多數高職學生來講,“淺嘗輒止”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呢?其實,英語閱讀課教學實踐關鍵要處理好閱讀教學的三個階段:即讀前活動、讀中活動和讀后活動。讀前主要是導入話題(Lead-in),介紹背景知識,激起學生興趣。課文的導入是課文的最初呈現(Presentation),也就是課堂教學的“序曲”。恰當而巧妙的導入能先聲奪人,從而自然地過渡到新授內容。導入部分應力求做到新穎別致、簡練易懂。本課的導入,通過看公益廣告《常回家看看》幫助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老人最需要的是子女的關愛而不是物質上的滿足,這體現了中國人對待老人的傳統觀念,從而為學生學習中美兩個國家對待老人的不同態度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后,當乘勝追擊,進入下一個環節--讀中活動。首先,這一教學步驟主要采用skimming和scanning的方式。引導學生快速閱讀全文,了解課文大意,并通過標題和主題句對文章的內容、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形成整體印象。在學生“見之森林,知其概貌”后,教師可設計練習檢測閱讀效果,幫助學生獲取有效信息。在本課中,筆者通過讓學生做True(T) or false(F) 練習,培養學生概括信息歸納重點的能力。
其次,使用圖表分析中美兩國對待老人的不同態度和現象。呈現任務,簡單明了。進一步讓學生對美國人對待老人的態度產生疑惑,使得學生產生進一步閱讀課文的興趣。
當我們激起了學生的疑惑之后,便引導他們一起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之前,先要設計問題。首先,Paragraph (1-2)的閱讀已使得學生對美國人對待老人的態度產生疑惑,那么是否美國人真的對老人漠不關心呢?在Paragraph(3-6)里課文通過一個簡單的戲劇(play)來對這一問題做了解釋。通過板書的框架結構,以及用關鍵詞(Key words)給出課文概要,讓學生對課文結構有了清晰的了解。然后讓學生找出觀眾對待這兩國人的不同反應,最終通過美國人的解釋,我們終于對美國人的做法有了較為深刻和理性的認識:美國人崇尚獨立,考慮到老婦人的自尊,所以沒有幫她拎包。最后學生得出一個結論:雖然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做法不同,但他們的行為都是出于對老婦人的愛護,只是因為文化差異,所以做法不同,兩個國家其實都是尊重老人愛護老人的。
這一教學步驟,采用精讀或細讀(In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抓住情節掌握要點。在泛讀或略讀之后,學生已知曉文章大意,教師應指導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和邏輯推理。學生閱讀文章,然后回答問題,這是英語閱讀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呈現——強化——反饋”的過程。在本環節中,教師通過提問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一方面,有利于教師動態地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的自我檢測。良好的反饋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之后,通過板書引導學生復述(retell)課文,讓學生從課文的中心思想出發,高屋建瓴,整體把握文章結構、內涵及作者的觀點,讓學生深層次地理解課文。
在前面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幫助學生遵循文章的脈絡而進,引導學生完整而流暢地感知全文,并未拓展延伸出去,屬于線性思維。如果僅停留在這一步,不讓學生參與,學生就很難掌握文章的深層次含義。此時,讀后活動就非常有必要了。一定要輔以適當的練習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完型填空就像一根紅線把零散的珠子串起來一樣,把本節課的重難點、易錯易考點連綴起來,使零星的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知識系統。這一步由學生獨立來完成,并當堂進行校對講解,幫助學生牢固地對課文內容進行掌握。讀后活動主要通過拓展延伸、知識遷徙讓學生鞏固所學內容。這充分體現了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多信息、多層次、快節奏、高密度、重操練”的特征。
古人認為寫文章應有好的結尾,所謂:“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同樣,一節課有好的結尾,往往能使人眼前一亮,使學生的興趣“更上層樓”。本堂英語閱讀課的結尾我采用了配樂朗誦的形式(一篇關于孝心的散文配上《常回家看看》這首歌曲),使之與課文導入部分首尾呼應,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配樂朗誦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保持了旺盛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