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昌才 周尉 陳益丹
【摘 ?要】目的:觀察奧氮平聯合百憂解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7年06月-2019年08月海南省強制醫療所精神科收治的抑郁癥患者9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例。其中,觀察組予奧氮平聯合百憂解常規劑量口服;對照組予百憂解常規劑量口服。兩組均予治療8周,對比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和抑郁程度變化。結果: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5.11%,與對照組的65.96%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過程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7.02%)與對照組(12.77%)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治療后4、6、8周時HAMD評分均較基線值有明顯降低,且觀察組在治療后4、6、8周時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奧氮平聯合百憂解治療抑郁癥臨床療效顯著,可快速緩解患者抑郁程度,且不良反應與單一采用百憂解治療相差不大,可耐受。
【關鍵詞】抑郁癥;奧氮平;百憂解;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743.4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5-0027-02
抑郁癥是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維遲緩、認知功能損害、意志活動減退和軀體癥狀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心境障礙[1]。據WHO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全球抑郁癥和惡劣心境者患病率達12.8%,并預測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全球第二位醫療疾患[2]。更迫切的是,據王睿[3]等文獻綜述發現,抑郁癥不僅使患者健康受到損害,生活質量下降,而且給家庭、社會造成極大負擔,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和醫療問題。鑒此,本文旨在觀察奧氮平聯合百憂解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病例均來自2017年06月-2019年08月在海南省強制醫療所精神科收治的抑郁癥患者9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例。其中,觀察組男19例,女28例;年齡23~61(39.17±6.92)歲;體重49~72(58.77±7.68)kg;病程1~45(21.15±8.74)個月。對照組男21例,女26例;年齡20~66(40.04±7.12)歲;體重48~75(59.76±8.03)kg;病程1~50(22.09±8.78)個月。兩組在性別、年齡、體重及病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所有臨床病例均符合CCMD-3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4]。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愿意按試驗方案治療及隨診;③對試驗目的和意義表示知情;④簽署臨床試驗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試驗期間參加其他試驗。②依從性差,不遵醫囑。③主動要求退出試驗。
1.2研究方法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百憂解膠囊口服,20mg/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奧氮平片口服,10mg/d。兩組均連續治療8周。療效判定[4]:治療后的HAMD評分比治療前減少>75%的為痊愈;減少51%~75%的為顯效;減少30%~50%的為有效;減少<30%的為無效。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均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詳見表1。
3 討論
抑郁癥是世界上最常見且最易復發的精神疾病,但其致病機理至今未明,據謝永芳[5]等研究指出,由此嚴重阻礙了抑郁癥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措施。近年來,有學者[6]研究發現,抑郁癥的發病多與中樞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5-HT)受體功能低下有關。為此,我們對奧氮平聯合百憂解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展開了研究。
奧氮平是一種抗精神病藥物對5-HT、多巴胺、a-腎上腺素等多受體具有親和力,可選擇性的減少腦邊緣系統多巴胺神經元的放電,在抗抑郁測試中增加反應, 但是大劑量的奧氮平會對血液中的部分指標產生可逆性的影響,出現嗜睡、便秘、口干、頭暈等不良反應[7]。而百憂解是一種選擇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劑,可以通過抑制神經突觸細胞對神經遞質血清素的再吸收,增加細胞外可以和突觸后受體結合的血清素水平,而5-HT、多巴胺、a-腎上腺素等多受體幾乎無結合力,根據HAMD的評估,證實百憂解對抑郁癥的療效明顯優于安慰劑[8]。但是,百憂解多出現惡心、腹瀉、心跳加快、頭暈頭痛、呼吸困難等不良反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奧氮平聯合百憂解組與百憂解組在總體療效上存在明顯差異。同時,奧氮平聯合百憂解組HAMD的評分顯著性優于百憂解組,并且不良反應兩組相當,結果與文獻[4]報道部分相符。
綜上所述,奧氮平聯合百憂解治療抑郁癥臨床療效顯著,?可快速緩解患者抑郁程度,且不良反應與單一采用百憂解治療相差不大,可耐受。值此,建議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曉華,郭小冬,劉勐.奧氮平聯合氟西汀治療難治性抑郁癥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0,9(2):1102-1109.
[2]Dennis CL,Dowswell T.Interventions(other than pharma cological, psychosocial or psychological) for treating antenatal depressio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3,7(7):6795-6802.
[3]王睿,黃樹明.抑郁癥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4,27(12):1332-1336.
[4]鄧花,何艷華,成為榮,等.奧氮平聯合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42(2):18 -20.
[5]謝永芳,王玲,舒坤賢,等.抑郁癥遺傳因素的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45(5):775-777.
[6]謝珍國,方偉,汪華蓉,等.奧氮平聯合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的系統評價[J].中國藥房,2011,22 (12): 1113-1115.
[7]王艷濤,楊榮梅,王征,等.奧氮平聯合抗抑郁藥治療抑郁癥對照研究的Meta分析[J].海峽藥學,2011,2(7):77-79.
[8]周芳珍,謝焱,阮曉晶,等.小劑量哌羅匹隆聯合氟西汀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2,6:933-935.
作者簡介:
梁昌才(1982-),男,本科,主治醫師,從事精神科臨床診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