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燕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解決則是數學思維的核心。新一輪課改后,教材不再單設“應用題”單元,而是結合“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出現了這個新的詞語——“問題解決”。我這幾年都一直進行小學數學中高段教學,對“問題解決”的教學進行了一些嘗試,在此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數學意識
我們新教材中的問題解決往往都是以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生活場景圖片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而且圖片的顏色鮮艷、內容豐富,有的孩子往往就被這些鮮艷的色彩、豐富的內容給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樣的內容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和練習中就要引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時,不要過多地去關注那些美麗的圖片,更不要去進行一些無限的遐想,而應該通過這些圖片去分析出、提煉出題里的數量關系。
二、引導學生學會提取、處理數學信息
教材中往往利用許多學生身邊的豐富的問題解決的資源,提供了比較真實的、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教學時,我們老師要教育學生應充分利用好這些信息資源,選擇恰當的方式展示這些問題情境,并引導學生從情境中觀察、發現、收集數學信息,并對所有信息進行篩選、提取出解決此問題有用的數學信息。例如,在上五年級下冊求“物體體積”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將書中的主題圖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課前組織學生觀察各種物體的體積活動,并將本組觀察到的數據以簡潔的方式記錄下來。上課時以統計圖的形式出示各組同學觀察的數據,再引導學生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發現什么信息?這樣讓每個學生自己發現、收集數學信息,他們實踐熱情和學習的熱情就高漲起來了,上起課來也積極、認真多了。
三、引導學生學會提出、篩選數學信息
當需要對信息進行整理和篩選的問題放在每個學生面前時,往往學生就無從下手,不知道究竟那些信息對解決這道題有用,往往就隨便抓幾個數字來進行加減乘除就算了。基于這些現象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對發現的信息進行分析,根據“逆推理”的解題思路,從中篩選有用的信息。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注意傾聽他人發現的信息,并隨時檢驗自己提出、篩選的信息是否合理、有用。然后再引導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由于新的數學問題學生第一次接觸,有的學生可能提出原來學習過的數學問題,教師不要輕易給予否定,可以讓學生馬上解決,對提出的正確問題,以板書的形式出現,突出重點,最后選擇例題進行研究。如:爸爸打了9分48秒的市內電話,當地的通信收費是首次通話3分鐘0.2元,超過3分鐘按0.1元/分鐘收費,不足一分鐘按一分鐘計算,爸爸本次通話需付多少錢?在教學時,我就引導學生先觀察題中告訴了我們那些信息,再用“逆推理”的解題思路思考,要求爸爸本次通話費用,就得知道爸爸通話的時間和每分鐘的話費,但也要注意了,題中不是每分鐘的話費都是一樣的,就爸爸通話的時間分成了兩段計費,前3分鐘就0.2元,后6分48秒就得按7分鐘計算,每分鐘0.1元,就是0.2+(0.1×7)=0.9(元),這樣一來不就篩選出了有用的信息了嗎?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尋求問題解決策略
(一)“讀”
讀,就是認真讀題,初步了解題意。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要培養學生反復、仔細、邊讀邊想的讀題習慣。讀題時要訓練學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做到輕聲讀、默讀,養成自覺通過默讀理解題意的習慣。例如,我們五年級正方體和長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練習題中,常常會出現單位不同的情況,如果不認真讀題,即使會列式計算,答案也是錯誤的;或者是沒看清題目中是“有蓋”還是“無蓋”,也會影響到實際問題的解決效果。
(二)“敲”
顧名思義,“敲”就是仔細推敲字、詞、句,準確理解題意,語言文字是“問題解決”各種關系的紐帶,也是解題的“攔路虎”。因此,審題教學要像語文教學一樣,讓學生清楚明白地理解題目中每個字、詞、句的意義,培養學生認真、仔細閱讀的習慣。
首先,對題目表述中的數學術語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如,“倍數”問題中“倍”的含義、行程問題中“相向而行”、“背向而行”的行走情景,學生對這些術語沒有正確的理解,就無法理解題意,進而防礙數量關系的分析。
其次,對“問題解決”中揭示數量關系的關鍵句要反復推敲,理解它的真實含義。如,在倍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就要學會抓住關鍵句“桃子的重量比蘋果的3倍還少5千克”,并以此找準以誰為“標準量”,從而理清幾個量之間的關系,再根據已知信息,確立數量關系式。
(三)“畫”
畫,就是對題中的已知信息和問題用圖或線段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往往是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更有效的手段。如,“一條公路第一天修了21米,第二天修了全長的,第三天再修14米,正好修了全長的50﹪。這條公路全長多少米?”這道題用畫線段圖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通過線段圖就很容易理清數量關系了,找到分數與數量的對應關系,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五、引導學生歸納解題思路、形成解題技能
問題解決的技能要通過一定的練習來形成,根據學生練習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但練習題的設計要切合實際,面向全體,由易到難,對比性強,并讓學生歸類思考,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逐步形成解題技能。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會學生“問題解決”不僅是我們數學教學的目的,更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自主學習,還要較好地幫助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數量關系,掌握解決類似問題的一般方法;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并能根據需要篩選和處理信息,積極尋求問題解決的策略;促進了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反思等優良學習品質的養成,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離不開數學,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