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珊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都發生著積極的變化。然而由于我國教育事業長期受功利化思想的影響,灌輸式、程式化、刻板化等低效教學模式仍然亟待改變。故此,在教學實際中實施優質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也成為了推動素質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鑒于此,本文即立足于小學數學教學實際,重點論述了優質教學模式的開展策略。
關鍵字:小學階段;優質教學;開展
一、小學數學優質教學模式開展的基本原則
(一)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以學定教”理論是現代教育研究的重要成功,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基礎途徑之一。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發展水平(也稱最近發展區)是先學后教的心理學依據。所謂先學,則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探究學習而預先了解知識、理解知識從而形成基本的知識框架。在“先學”過程中,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清楚的了解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在學習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及疑問來制定對應的教學策略,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后教”。可以看出,先學與后教是相輔相成的兩個環節,其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同時還能夠實現對癥下藥的教育目標,如此自然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二)三講三不講
小學數學階段的優質教學,即是要在課堂40分鐘內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以求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總結而言,優質教學的核心即在于高效二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做到高效,就必須要充分利用好時間。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到三講三不講。所謂三講主要是指:講新重點;講難點;講易錯點。而三不講則是指:淺顯易懂的不講;學生自主探究能懂的不講;講了學生消化不了的不講。通過以上幾點原則我們可以看出,小學數學優質教學就是要使有限的課堂時間去獲取最大的教學效益,而其核心仍然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二、小學數學優質教學模式的總體構架
在實施任何教學策略之前,我們都必須要對其基本構架有足夠深刻的認識。只有達到這樣的要求,才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余組織開展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所以在探究小學數學階段優質教學模式的開展問題時,我們也必須要對優質教學的基本構架做詳細的了解。簡單而言,小學數學優質教學的主要構架可以歸納為“三步四環節”。所謂三步,即是指優質教學模式至少需要做好三個基本動作,即課前預習——課內探究——課后訓練。而四環節則是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有效訓練四個環節。在上述基本構架下,教師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開展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式,從而提升教學實效性。
三、小學數學課堂中優質教學模式的運用策略
(一)激發求知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濃厚的求知欲望是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必要條件,因為只有學生擁有求知欲,其才會孜孜不倦地學習知識,才不會被學習中的艱難險阻所擊敗。因此在小學數學優質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要想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那么首先就必須要采取科學方法以激發其求知欲。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求知欲的要點則在于“讓知識變得有趣”,即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譬如在教學加減法有關知識時,教師則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到游戲之中,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玩樂之余不知不覺地參與學習活動。例如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分別向學生發放數字為1-9的卡片,然后讓學生將自己手中卡片的數字與其他同學的卡片數字湊成10。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自主探索10以內的加減法,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充滿興趣地去探索知識了。
(二)合作探究,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
正如上文所言,優質教學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有效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在教學實際中,為了達到這樣的教育目標,教師則不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譬如在教學“長方形周長”有關知識時,對于周長公式這樣的基礎知識,教師則不應該直接灌輸知識,而是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探究空間,這樣才能夠達到優質教學的目標。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則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首先教師就可以將前后桌4名同學分為一個學習小組,然而教師再設置一個科學的問題情境。如已知長方形的長為15cm,寬為10cm,請計算其周長是多少?在此問題情境下,學習小組就可以展開深入的交流探討,并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最后,教師再引導各個學習小組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課桌的周長,試一試哪種方法更加快捷、方便。通過上述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快速掌握了基礎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無疑極大地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中實施優質教學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其不僅能夠給予學生更多探究知識的機會,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要遵循“三講、三不講”基本原則,以“三步四環節”為基本構架,并精心設置教學情境以引導自主探究學習,從而提升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金莉莉. 探究當下小學階段數學優質教學合理開展[J]. 好家長,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