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文化、歷史、故事、思想、人性……影視作品包羅萬象、意蘊豐富,在視覺文化時代,對于青少年成長的影響無處不在。對此,我們該如何利用影視作品的力量引導青少年成長?該如何挖掘影視作品的教育內涵,傳播積極正向的影響?如何把影視作品深刻的思想內容轉化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影視作品不僅入眼、入耳,更入腦、入心?
北京市海淀區(qū)前進小學 : 讓影視文化扎根校園
“電影是一種溝通與教育的藝術,傳達并詮釋著民族與國家、道德與精神、形式與思想的話語與實踐,具有豐富多維的價值意涵。”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區(qū)薊門橋東北方向的前進小學,是校園影視教育的先行者。這所被北京電影學院、電影頻道、北京電影制片廠等簇擁的學校,在開展影視教育方面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早在2009年,前進小學就開啟了相關探索,時至今日,影視教育已發(fā)展為學校的特色和品牌。
營造濃郁影視文化氛圍。一架數(shù)碼電影攝像機,鏡頭對準學生校園活動的主要場所——這座“看世界”主題雕塑,吸引著每一個走進前進小學的人。學校希望以此提醒孩子們,學會通過鏡頭去看世界、去感知生活中的美。在此之外,學校還積極進行班級影視文化建設,組織開展班級電影形象設計,全校每個班級都選擇一個電影形象作為班級形象標識,葫蘆娃、海娃、小兵張嘎、王二小、小王子等深受同學們喜歡。
將影視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一是與學科教學整合,通過運用電影片段及素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文本知識。二是與主題教育活動結合,根據(jù)不同的教育主題,確定相應的觀影內容。如針對青少年成長的《怪物史萊克》《放牛班的春天》,針對人際交往的《海上鋼琴師》《海洋天堂》,針對環(huán)保主題的《后天》《海豚灣》等。另外,學校在組織開展重大節(jié)慶紀念日、主題班會、社會實踐等活動時,也會充分利用優(yōu)秀影片進行理想信念、革命傳統(tǒ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教育。三是每周上一節(jié)電影賞析課,每月組織一次集體觀影活動。電影賞析課上,教師以學習單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電影人物的刻畫、事件的進展、環(huán)境與音樂的烘托等,培養(yǎng)學生的影片鑒賞評價能力。
開展豐富多彩的影視教育活動。近年來,前進小學每年都會舉辦“微電影節(jié)”,引導學生自編自演微電影,將校園生活升華成藝術作品。同時,在表演的過程中凈化自己的心靈,樹立核心價值觀。《小小糖果盒》《美麗的小草》《我的范老師》《一件難忘的事》《中國式學習》等都是學生創(chuàng)編的微電影。在此之外,學校還進一步探索了紅領巾DV電影節(jié)、校園形象片制作、英語電影配音、研學、戲劇周活動等豐富的影視教育形式。
目前,前進小學已經形成“觀、評、讀、寫、演”一體化的影視教育綜合活動模式。多年影視教育的熏陶,不僅帶給學生豐富的文化知識、創(chuàng)新的思維品質和積極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激勵著青少年學習英雄人物、先進人物和美好事物,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在學習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樹立高尚的道德追求。
同道電影坊 : 從“被動觀看”到“主動創(chuàng)造”
用7天的時間讓一個從未接觸過電影拍攝的孩子自編、自導、自演一部微電影,這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在同道電影坊,這件事卻實實在在地發(fā)生。這個由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教授所創(chuàng)建的電影坊,秉持著“學習知識就要用身體去體驗,就像游泳就要下水,沒有人閱讀‘游泳概論’就學會游泳”的理念,在影視教育方面,探索出一套兒童電影研學模式:邀請業(yè)界專家擔任導師,引導孩子們從看電影、學電影,到演電影、拍電影,通過趣味性、體驗性、互動性的研學課程,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行動力與合作力,在尋找自我、展現(xiàn)自我的過程中提升與他人和世界對話交流的能力。
同道電影坊的課程面向9-18歲的孩子。目前,張同道的團隊已研發(fā)了創(chuàng)意電影訓練營與經典課本劇兩門電影研學課。
創(chuàng)意電影訓練營。用7天的時間,自己編、自己導、自己演,讓孩子們完成一部自己的電影——這就是創(chuàng)意電影訓練營所做的事。在這里,孩子們會上編劇課、學習導演思維、接受形體訓練、體驗外景拍攝等,全面了解電影從編劇寫作到實際拍攝再到后期制作的創(chuàng)作流程。在此基礎上,學生會在專業(yè)人士的指導下,自己編故事,自己表演,自己配音,甚至自己導演、攝影、后期剪輯,最終完成一部自己的電影短片。
經典課本劇。以中小學語文、歷史教材所涉及的經典影片為藍本,在研學導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分組翻拍經典段落。過程中,導師會帶領學生對經典段落進行專業(yè)分析,研究電影敘事、人物性格、人物塑造與美學特征,從導演、表演、攝影、聲音等角度解讀經典,然后讓學生認領導演、演員、攝影、錄音、配音等角色。經過理論學習、作品分析之后,學生在專業(yè)人士的指導下開始正式拍攝,完成整個作品的表達。片子需在一天之內完成,這對團隊合作、時間管理、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驗,整個過程充滿興奮、刺激與挑戰(zhàn)。目前已翻拍《三顧茅廬》《小兵張嘎》《阿Q正傳》《駱駝祥子》等篇目。
電影坊的課程設置以兒童發(fā)展的內在秩序、方向和智慧為依據(jù),根據(jù)學生情況,分為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梯課程。在不同的學齡階段,提供給學生最適合他們成長的教育模式,讓電影自覺潛入生命深處,成為激發(fā)成長的動力。
“兒童電影教育不僅是用電影教育兒童,更是用電影啟發(fā)兒童智慧,激發(fā)兒童創(chuàng)意思維。”張同道說,“兒童電影教育的重要性不在于電影行業(yè),而在于電影帶給兒童的全面成長與健康發(fā)展。”影視之于兒童的影響廣泛而深遠。至于影視教育,目前雖然已經有了一些探索和實踐,但前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