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冬
摘? 要: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根據教學大綱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培訓,還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這就需要讓學生在數學實驗實踐活動中進行理解和開發,而不單純地只是依靠老師的課堂內容。只有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才能得出結論,從而加深學生的認識。本文就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課堂教學;動手能力;培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目前在教課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占主導地位,只是通過自己的思維引導學生,很難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也無法讓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思路。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的探索思路,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同時利用學生的年齡特點,目前對身邊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這樣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學習知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有趣,豐富了課堂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能接結合實際,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一、通過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的內容很多。需要教師設計方案,讓學生在參與動手實踐能力強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我們學習“長方形周長”的推導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用兩根7cm的小棒和5cm的小棒擺成長方形,并在操作的過程中,填寫實驗報告,可以得出結論:7cm的木棒就是長方形的長,5cm的木棒就是長方形的高。通過觀察長方形的長和高與長方形的關系,從而得出公式。這樣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去尋找答案,學生不但加深了印象,還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從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二、配合好教具,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通過教具讓學生展開動手實踐,例如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操場上的旗桿,如何測量呢?學生們覺得旗桿比較高,很難測量,有一些學生提議,可以爬上去測量,但這是十分危險的行為而且也很難爬上去。這時,讓學生取來一根長兩米的竹竿立在操場上,量出竹竿的影子長為一米。通過這樣的實驗就啟發了學生,竹竿的長是竹竿影子的二倍。那么,旗桿的高度也將是旗桿影子的二倍。可以通過測量旗桿的影子進行比例式計算,從而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使學生認識到,通過學習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動手能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時也讓學生加強了對學習知識的認識度,并讓同學積極動手,從而開發學生的智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學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可以讓同學在課上利用剪紙裁出一個三角形。在檢查的過程中,復習和了解三角形有關的基礎知識。也可以通過讓學生畫一個規范的圓,用剪紙的方法剪成一個圓形。在剪紙的過程中必須了解圓的相關知識才能完成。因此在制作學生教具的過程中,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四、掌握一些動手的操作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首先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隨意的操作、不精心的操作,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要通過精心設計,符合邏輯性的操作,這樣讓學生更容易獲取知識,有助于學生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其次是注意操作順序,這需要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思路。讓學生理清思路,在教科書中尋找解答方法。同時老師也要進行實物演示,讓思維能力差的學生進行學習和模仿。
并且在操作過程中也要讓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通過實際操作能讓學生更直觀地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建立一些合乎常理的邏輯思維思路。
五、創建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操作
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也要結合實際。通過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將學習數學中抽象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將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在學習梯形時,通過操作認識梯形。學習這門課程時,可以讓學生組成興趣小組,制作成梯形和平行四邊形,通過觀察兩個圖形的差異,讓學生進行拼接和剪裁,讓學生觀察兩者有什么不同,并進行交流。梯形是只有一組平行,而四邊形是兩邊都平行,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還可以結合實際。讓學生列舉出生活中四邊形的應用,可以讓同學算一下課桌的面積,這樣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六、通過操作一些游戲,豐富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學習數學中,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做游戲。通過做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讓學生動起手來。通過“有趣的七巧板”讓學生進行拼圖,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既鍛煉了動手能力,也豐富了創新思維。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教學中,讓小學生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是非常有用的。讓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并掌握知識,同時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能力。
參考文獻:
[1]任正書.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J].學周刊,2019,(28):68.
[2]何琴.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J].新課程·中旬,2019,(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