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梅
摘? 要:在當前時期的初中英語教學當中詞匯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只有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才能順利地展開接下來的英語學習活動。而在英語閱讀教學當中,學生也能積累到更多的詞匯量。本文針對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有效教學詞匯來展開深入的分析,并且試析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詞匯;教學策略
引言:
作為一門語言類的學科,詞匯在英語教學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教學意義,無論是學生展開寫作學習還是閱讀學習,都離不開學生詞匯量的支持。因此,在實際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更應該合理設計教學方案,以便能夠通過閱讀教學提升學生詞匯量,增強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一、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現狀
在初中英語教學當中英語詞匯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學生掌握了英語詞匯的基本內容,才能更加順利地展開接下來的學習活動。而在對現階段初中英語詞匯教學進行觀察之后發現,在英語詞匯教學當中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著學生的詞匯學習質量。首先,部分初中英語教師在展開詞匯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詞匯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教師通常是以跟讀、講解、聽寫這樣的教學模式來展開教學活動,很難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也不是十分符合當前時期教育事業所提出的教育要求。其次,閱讀教學與詞匯教學本身便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部分教師卻未能正確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在實際展開教學活動時教師經常先是集中給學生講解英語詞匯的含義,再另外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學習活動理解課文的內涵,從而未能發揮出詞匯教學與閱讀教學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的教學效果。上述教學問題都無法合理地激發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學習水平也便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學詞匯的策略
(一)在閱讀教學之前創設詞匯教學情景
在對初中階段學生進行觀察后發現,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知識儲備能力還都存在著一定提升空間。在展開學習活動時學生通常是以形象化思維為主的,在此前提下,一些生動直觀的內容則更加容易為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實際展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之前,教師便要選擇運用詞匯教學情境的方法來導入課程。通過結合實際教學內容設計出相應的詞匯教學情境,并且合理運用視頻、音頻等教學輔助元素來展示相關詞匯,以便于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詞匯內容,從而促使學生對詞匯產生一定的認知,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奠定下堅實基礎。
(二)構建疑問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對事物產生好奇心是推動其進行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徑,而在教學活動當中更是如此。與此同時,新課程改革也提出了要在教學活動當中培養學生形成各方面能力。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當中,教師便要構建疑問情境來展開教學活動,以便于促使學生在疑問情境的引導下能夠自主展開探究活動,從而獲取到更多的詞匯知識。教師也要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在閱讀當中進行探究,促使學生能夠將詞匯和閱讀文本進行有效結合,以便于保證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發散。例如,在教學到《Can you play the guitar?》這一課時教師便可以給學生設計出以下句子:“can you sing《my heart will go on》?Can you sing English song?”并且引導學生探究sing的意義。而學生在進行分析后,便可以根據《my heart will go on》這個歌曲名稱猜測出sing的意思是“歌唱”,再聯系第一句猜測出song的意義是“歌曲”。
(三)在閱讀教學后布置詞匯鞏固練習
在初中閱讀教學當中,閱讀教學的前期階段和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吸收、歸納詞匯知識的階段。而在閱讀教學之后,教師便要合理布置詞匯鞏固練習,以便于引導學生對所學詞匯產生更深的印象。而在此過程當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順利理解閱讀文本,更能鞏固學生的詞匯知識架構,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獨有的英語詞匯知識體系。例如,在《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這課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便可以布置詞匯鞏固練習作業,對一些常用單詞,如special、interesting等詞匯進行翻譯。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填充句子類型的作業。而通過這些作業能進一步鞏固學生的詞匯知識記憶,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當中,教師一定要合理展開詞匯教學活動,以便于通過有效的閱讀活動來促使學生積累到更多詞匯知識,從而為學生順利展開接下來學習活動帶來更多實際的幫助。對此,也還需初中英語教師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構建出有效的教學方案,以便能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進.打敗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的詞匯攔路虎———活化詞匯處理方式,實現滲透式詞匯教學[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7(23):158-159.
[2]王青.構詞有序可循,教學有法可依———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中學),2017(4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