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維柱
【摘要】校園暴力對受害學生身體造成傷害同時,更深一層的傷害是把暴力事件通過網絡進行傳播,施暴者通過把視頻和圖片上傳于微博、微信、快手等社交網絡平臺,進一步丑化受害者的形象,給受害者造成身心上的二次嚴重傷害。本文通過網絡流傳對留守兒童“校園暴力”的成因和危害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措施,引起社會關注,減少受害者的二次傷害。
【關鍵詞】網絡流傳;農村留守兒童;校園暴力;二次傷害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建設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而他們的子女,因為國家的政策和自身經濟條件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只能留在老家。因此,形成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由于親情的缺失、學業失教、長期孤單生活,形成孤僻的性格,進而造成心理失衡,繼而引發一系列的“校園的暴力”事件。
一、農村留守兒童發生“校園暴力”的特點
1.受害方比較弱小
在校園暴力事件中,一方對另一方以壓倒性的欺凌占有極大的比例。學生之間發生的暴力事件,明顯存在著一方利用力量優勢對另一方進行長期性、重復性的欺凌行為,形成惡性循環。在校園許多有預謀性的暴力事件中,一方往往會先糾結壓倒對方優勢的人力,對弱小一方施以毫無合理性的欺凌行為。因此,所發生在學生之間凌凌性暴力事件中,呈現出受害方往往是處于比較弱小的一方。
2.暴力手段較為殘忍
在人們的一般印象中,同學之間即使有矛盾沖突,也應該是“小打小鬧”才對。然而,近些年常在媒體中發現的暴力事件,其暴力程度卻令人發指。學生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其所實施的施害手段是非常殘忍和難以理解的,有的已經達到了刑事犯罪的程度。被暴打、被脫衣,在教室內赤身裸體被兩人拽著頭發面對鏡頭,被施暴者拍成視頻放在網上,利用網絡的力量大張旗鼓地進行傳播,給受害者心靈造成極大的傷害。
3.暴力行為隱蔽性
隱蔽性是校園暴力的一個鮮明特點,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在校園中所發生的矛盾和斗毆,無論是施害方還是受害方,大多都不愿意讓父母和校方知道。由于學生心理還不太成熟,受到中國傳統俠義文化的影響,在心里往往有一個“英雄”的情結,這個“英雄”形象就是理想的美好的化身,是古代那種具有高深武功,敢于擔當的英雄;另一方面這個“英雄”形象也有效仿古人朋友結義的情節, 現實中就出現了關系好的幾個哥們結成團伙,互相幫助,一塊吃喝,很享用“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兄弟情義。除了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外,還受到現在網絡文化的影響,網絡游戲中就有不少關于暴力文化的游戲,如效仿游戲中的團伙形式秘密約架。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哪一方報告了學校或父母,在他們彼此的價值觀中都會視為不仗義的。
在校園暴力事件中,同時還存在著一方壓倒另一方的勢力態勢,強勢的一方就是拿捏到了弱勢一方會隱瞞實情的心理,往往對弱勢的一方采取各種威嚇甚至是長期的威嚇。因此,大多數的侵害行為均具有隱蔽性。
4.精神暴力日益增多
校園暴力事件中,精神暴力占比有日趨增多之勢。 精神暴力是暴力中的一種,這種暴力在某些情況下具有更強的隱蔽性。精神暴力所侵害的對象不是人的身體或財產,而是人的人格、精神、心理等,其后果是對侵害對象的心理精神造成傷害。因此,精神暴力的內涵關鍵在于其侵害的對象不是人的身體和財產的有形對象,而是名譽、人格、正常的心理健康。校園暴力事件中的精神暴力事件,其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表現形式之一就是給同學起侮辱性“綽號”,“綽號”往往都是針對某些同學的生理特點、形象特點或者是某些生理缺陷進行嘲諷,并伴有惡意傳播受害者的謠言和“閑話”,甚至會出現恐嚇脅迫受害者等輕微的精神暴力。這種暴力形式相對于人的身體和財產等有形物的侵害,其侵害程度更深,消除這種侵害的影響也會更困難。
二、網絡流傳對農村留守兒童“校園暴力”的成因的分析
近幾年網絡流傳的校園暴力事件中,旁觀者也是信息源頭之一,從一些視頻里可以看到,旁觀者在目睹校園暴力的時候,更多的是抱有一種看熱鬧心態,他們眼睜睜看著受害者承受著欺凌,或被毆打、或被掌摑、甚至被強迫脫衣,而本可以出手干預的他們,卻只在一旁哄笑,拍下視頻或圖片上傳至網絡。也有一些人,對事件熟視無睹,對受害者的求助視若罔聞,只給受害者留下無助與絕望。很多時候這些旁觀的網民或許并不是不想施以援手,他們也認識到欺凌的發生時錯誤的,也想幫助受害者制止校園暴力事件,但一方面,旁觀者自身也可能處在勢單力薄的狀態。另一方面,即使終于有人愿意出手相助,卻又會被施害者或者身邊同學認為其是多管閑事,這些愿意挺身而出的同學,也會被其他人看作是“異類”,甚至會同樣遭到欺凌。但是,這些在網絡上上傳視頻的旁觀者卻沒有意識到,冷漠的旁觀也會對受害者造成傷害。在老師或家長不在場的情況下,旁觀者是受害者求助的唯一對象。
三、網絡流傳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危害
1.校園暴力網絡傳播常見的載體為視頻,然而視頻多數是施害者在暴力過程中用手機錄下,并上傳至網路,相關視頻充訴著暴力、侮辱、毆打等不安的因素會對觀看者心理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沖擊。并且,因為上傳視頻者并非專業人士,并沒有對視頻進行打碼或模糊處理,受害者的外貌特征或其他隱私會在初期的視頻流傳中暴露無遺,進而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盡管媒體在報道過程中已對視頻進行處理,但由于網絡的發達,當事人的隱私權并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護。
2.在環境感知方面,網絡上流傳的校園暴力信息,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青少年對身邊的環境產生危機感。他們對自身安全與校園秩序產生擔憂,害怕自身也會受到校園暴力,繼而會以孤立、起侮辱性外號等形式存在,進而形成孤僻、冷漠等心理扭曲的性格特征,對社會、對家庭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3.在心理層面,青少年在受到校園暴力之后會產生情緒波動,他們會回憶起相類似的經歷,并產生諸如害怕、沮喪、緊張等不良情緒。他們更愿意相信身邊的同齡人,對身邊的家長或教師有一定的依賴心理,但卻對校園產生不信任或排斥感,對他們的內心帶來很大的恐懼。
4.在校園內外,以學生為對象實施的傷害、暴力、監禁、脅迫、綁架或誘損、損毀名譽、褻瀆、恐嚇、搶奪、強制做事、欺凌、網絡欺凌等事端已經給受暴者受到深深的傷害,更有甚的是竟然利用信息通訊發布褻瀆言論或暴力言論等,致使學生身體、精神或財產再次受到侵害。
四、防治措施
1.應該以社會責任為基礎,減少煽動性或含有暴力內容的傳播,轉向對暴力事件的深度調查或原因分析,讓受眾了解校園暴力的真實面目。此外,針對暴力者上傳的視頻或圖片,應該及時進行管制,保護當事者的隱私,停止暴力內容經由網絡擴大傳播而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
2.預防與治理,網絡應調動全社會的力量。要避免校園暴力惡性傳播的發生,僅僅從受害者“自己身上找原因”或“保持低調”是不夠的,只有網民的參與才能共同抵御。媒體應利用網絡的廣泛性調動社會力量,通過網絡傳播預防和處理校園暴力,這不僅是學校老師或家長的責任,同時也是全社會的責任。
五、建議
1.能夠制止校園暴力,僅有少數幾人發起援助是不夠的,需要聚合每位網民的力量。在校園暴力事件的網絡傳播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前提下,更進一步的是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廣泛參與,請旁觀者放下拍攝的手機,以實際行動糾正校園暴力的錯誤,及時制止校園暴力并不是“多管閑事”,而是可能幫助受害者一生的舉動。
2.加大校園暴力網絡的監管力度,杜絕學生上傳不雅視頻,加強學生文明上網教育和網絡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學生遵紀守法意識。
3.對流傳的網絡視頻進行追根刨底,啟動問責機制,杜絕校園暴力頻頻出現,從源頭上禁止網絡視頻的發布。
4.強化監護人責任意識,實行監護人追責制。
參考文獻:
[1]季小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