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海
【摘要】當下,手機在中學生當中已相當普及,作為手機聊天交友軟件的微信已經成為現代高中生的新型溝通工具,我們已不可逆轉地進入了“微時代”。同時,提倡語文教育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大語文教育”也呼聲愈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好微信這種新型手機網絡交流平臺,使之服務于我們“大語文教育”的目標,從而進一步拓展語文學習空間,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時代擺在眾多語文從業者面前的挑戰和機遇。
【關鍵詞】微信平臺;大語文教育;語文能力
利用微信平臺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非常新鮮的方式,在百度上搜索“微信+語文教育”關鍵詞,僅檢索到一篇論文,即便是在百度文庫上搜索“微信+教學”,相關的資料也少之又少。雖然很難借鑒別人的經驗,但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語文教學實踐方向。在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淺析基于微信平臺下的“大語文教育”。
一、“大語文”,大困惑
“大語文”是“大語文教育”的簡稱,它是一種新型的、帶有突破性的語文教育思想,主張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并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愛全面的、整體的、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這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而不是兩個東西”的看法是一致的。可見,語文教學與生活的結合,是思想的精髓。踐行“大語文教育”,發揮語文學習知識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功能,理應是語文教學的準則,但實際并非如此,常有的情景是:或是為語文而教語文,見書不見人;或是為對付考試而教語文,跟著考試的“指揮棒”走,整天帶著學生圍著幾篇課文轉圈子;或是狹隘的實用觀點,使語文教學囿于“字詞句語修邏”的識記,脫離生活實際。“大語文教育”在實際的教學中,遇上了大困惑。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筆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行的語文教學,在“課堂──校園──家庭──社會──課堂”之間缺乏一個長期有效地交流互動平臺,使得學生一旦離開課堂,就和老師、課堂斷絕聯系了。通過近兩年來的教學實踐,結合當下的信息技術,筆者認為基于微信平臺下的語文教學,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
二、微時代,大功能
微信是騰訊公司推出的,提供免費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聊天軟件。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平板、網頁快速發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2018年,微信官方宣布其用戶數量已經突破10億,注定今天是一個“微時代”。微信之所以能夠成為理想的“大語文教育”平臺,主要具備以下幾點優勢。
1.微信在學生中極其流行,甚至已經成為了學生課余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它作為教育平臺最強大的優勢。所謂“強扭的瓜不甜”,以前我們嘗試過用辯論賽、課外綜合實踐活動、小板報等形式進行大語文的教學,但這些活動實際上并不被大多數學生認可,他們認為這增加了自身的學習壓力,更多的是一種被迫接受的感覺。而微信因其使用便捷、資費低廉,甚至不用資費而廣受學生歡迎,通過微信隨時隨地進行自己心情和生活點滴的展示,早已成為學生們的日常習慣,而這不正契合了“大語文教育”的核心理念么。
2.微信特別適用于互動式、移動式的學習??紤]到現在的生活節奏較快,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習者,都無法抽出連續的時間進行1對1的溝通和學習。而微信所提供的免費聊天環境,和實時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適合學習者隨時隨地地向教師提問,以及教師對學生反饋的快速響應。教學雙方在不斷地留言交流中,可以實時建立1對1溝通環境,而無需專門的預約和安排。
3.它是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生活”的有效途徑。微信現有的3億客戶的規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較為廣闊的生活交流平臺,每個用戶都將自己的信息上傳至微信平臺,理論上所有用戶都可以共享到。另外用戶還可以通過“訂閱”功能,實現精準的閱讀學習資源整合。
4.微信平臺提供朋友圈功能,是傳統教學模式的良好輔助。任何一個在現實中實際存在的班級學習組織,都可以通過微信平臺提供的圈子在網上建立實時交流和分享的平臺。通過教師發送推送消息,可以實現學習內容的快速分享。
5.微信平臺可以通過其強大的分享能力,將網絡上的所有教學資源整合起來。通過二維碼推送等功能,學習者可以通過微信連接到互聯網上的幾乎所有學習資源,進而實現了學習資源的有效利用。
三、基于微信平臺的“大語文教育”例說
1.以班級為單位,建構基于微信平臺的“學習圈”,實現課堂、 校園、 家庭、社會的有效交流
課堂、校園、家庭、社會是學習語文的天然場所,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大語文教育圈來開發這些環境資源,創建語言運用教學體系。建立大語文教學圈,就是把學生的課外、校外生活放到語文課的高度來規劃,組建一個由“課堂──校園──家庭──社會──課堂”構成的圈化的語文能力訓練平臺。教師利用微信公共平臺可以很好地建立起這樣的圈子,如下圖示:
在這個圈子里,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理念和目標,靈活設置學習內容和進行管理互動。當時筆者進行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互動設計,具體學習內容如下:
在本次大語文學習過程中,筆者結合地區的文化特點和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出了“肇慶端硯”和“廣寧風俗”兩個學習內容,另外設置了“傳統禮儀”和“經典名著”板塊,以引導學生增加課外閱讀量;以班級為單位,共分設9個微信平臺學習小組,并提倡各小組把所學所得及時展示出來,這樣可促使他們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去探討、研究;最后筆者還創設了作業及評價板塊,既能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及時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態。
2.通過微信平臺,學會交流與展示,提升語文綜合素質
借助手機微信平臺,學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得到老師的引導,并且通過微信隨手拍、微信語音聊天、網絡搜索等手段,隨時隨地進行交流學習,一旦有疑問,還可實時反饋給教師,和老師形成長期有效的交流互動。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總和,它的外延極其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因而語文教學既要立足教材,更要走出教材,只有立足教材,才能學到語用經驗,而只有走出教材,才能內化經驗,豐富經驗,培養學生真正的語文能力。在走出教材,提升能力的方面,借助微信平臺,筆者覺得可以有以下幾種選擇。
選擇1:充分發揮微信隨手拍功能,鼓勵學生拍攝與本次學習活動有關的生活相片,并上傳展示。
案例:在教授杜甫《登岳陽樓》中,學生對“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兩句很是費解,即便筆者再三解釋,學生也難以意會詩句和“氣勢磅礴,浩瀚無邊”有何聯系。課后筆者反思,覺得學生都是生活在山區小縣城,哪有機會領略大江大湖,更不必說極目遠眺,欣賞天地一色的廣闊了。叫一群毫無類似生活體驗的十六七歲的少年去感悟大湖的浩瀚、磅礴,豈不是趕羊上墻了?剛好后天就是五一長假,筆者就給學生下達了一個任務:運用微信拍照展示功能,拍一些你認為能表現出“氣勢磅礴,浩瀚無邊”的相片,并分享在圈子里。在整個假期中,筆者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相片,比如,有學生特意爬上山頂,照下縣城全景,附言說:“我感受到了家鄉的秀氣,可沒能發現磅礴!”有學生家住綏江邊,在他家樓頂拍下了延綿東流的江水,附言說:“這,乾坤日夜浮還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在假期即將結束時,一位女生上傳了一張照片,那是她隨父母去海南島旅游時拍的,畫面中女生站在海邊,高舉雙手,身后是一望無邊的大海,她附言說:“在海的面前,一切都是浮云!”這相片立即引起筆者的注意,馬上點贊,并留言點評:氣勢磅礴,浩瀚無邊,就是這么簡單,請其他同學都來贊!不一會,微信圈子里又熱鬧起來了,而筆者心中竊喜:學生們在享受假期的同時,也被我帶進了大語文的氛圍中了。
利用微信對自己的生活點滴進行分享,圈內好友可以及時欣賞評價,這就實現了知識、作品的交流與展示了。比起傳統的交流展示,這樣做更具有時效性和便捷性,在交流的范圍上,也基本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其更大優勢在于,學生們是在游玩中,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并沒有被迫的感覺。
選擇2:針對特定問題,利用微信發起群聊,隨時隨地進行探討研究?;蛘呤墙處熀蛯W生進行1對1的私聊,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實現課堂的有效延伸。
案例:在一次作文訓練課中,筆者要求以“小事不做,大事不成”為論點,結合生活經歷寫一篇議論文。很多學生在論證材料的選用上產生了疑惑,于是筆者發起了微信群聊:
師:請大家說說自己的材料。
生1:“不積硅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句子行么?
師:不太好,這是側重證明積累的。你要在小事這方面思考。
生2:我用了劉翔訓練的例子,行么?
師:怎么用?請說明。
生2:劉翔在訓練時,不怕吃苦,不怕失敗,堅持做好每一個基本的動作,終于打破世界紀錄,獲得奧運冠軍。
師:例子不錯,但要緊扣論點擺材料,,“不怕吃苦,不怕失敗”這和論點無關,不要說,
而“做好每一個基本的動作”,這切合論點,要展開詳述。
……
這次群聊,是在筆者因公出差的路上進行的,當時是邊走路邊和學生們交流,而學生當時正為筆者臨走時布置的作文而求助無門。通過微信,使筆者和學生構建了一個長期有效地交流互動平臺。在我們進行微聊時,可選擇文字表述或語音聊天,它們各有優劣。比如,在朗誦訓練時,筆者就選擇語音聊天,在作文訓練時,筆者更鐘情于純文字的表述。
選擇3:通過微信平臺布置作業或上傳作業。
這是微信中一個比較傳統的功能,在以往的網絡學習、郵箱、QQ平臺互動等學習方式中早已用到,它的功用對于大多數讀者來說應該比較熟悉。需要一提的是,以語音形式上傳作業,它適合朗誦訓練、背誦經典、觀點簡述這幾種形式。
案例:通過微信平臺,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以下作業:
①有感情地朗誦李煜的《虞美人》并把自己的朗誦語音上傳微信。
②互評,能夠聽出別人講話中的語音錯誤,學會糾正自己的鄉音、錯音。
③留下你的點評,覺得好就點贊。
本次作業完全是通過微信平臺進行的,全程全體學生都得以參與,重要的是學生可以把他朗誦的語音片段永久保存,為以后的學習成長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而作為老師也得以從呆板的課堂中解放出來,在更廣闊、更自由的空間中傳授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教師的使命。
3.利用微信平臺進行有效管理,形成評價量規,激發學生積極性
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定期給學生推送資訊,引導學生完成學習內容,也可通過后臺監督學生的閱讀情況、停留時間、互動活躍度等內容。
如下圖,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可對學生的閱讀量進行監管,統計數據清楚的表明了學生對于主號發布的圖片、文字資料的閱讀次數、分享轉發次數,還有日、周、月各自的閱讀次數變動情況,這在傳統課堂中是很難做到的。
當然,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筆者也針對微信平臺自身的特點,制定了一套評價量規。具體如下:
四、結語
筆者相信,如能靈活用好微信平臺,在素質教育的口號越喊越響的語文教學天地中,“大語文教育”一定會是一條越走越寬、越走越燦爛的道路。這種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語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支點,通過微信平臺這條杠桿,以區區教材之微量,撬動生活大語文之巨量,促成知識的豐富,技能的內化,智力的開發。有了基于微信平臺下的“大語文教育”,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從無效中解脫出來,按照語文學習的規律進行,我們也會不再發出“現在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了,寫作水平低了”的感嘆,取而代之的是對學生無窮的創意、深邃的生活感受的由衷贊賞。
參考文獻:
[1]張孝純.大語文教育的基本特征[J].天津教育,1993(6).
[2]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王萍.教育微薄系統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8):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