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衛華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難點就是作文的教學,本文就此談論培養語文高年級學生行之有效的寫作能力的方式方法,從而使學生的作文靈感被激發,使其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激發創造性思維,構建作文網狀框架,梳理寫作思路,充實寫作內容,勤于練習,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水平。
關鍵詞:小學作文;高年級;學生
作文教學本就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的任務。由于近年來考試沒有直接考課內的現代文,只有文言文、詩歌,有些語文教師只注重講解這些,現代文普遍略講,只講文學常識、字詞,課文內容一帶而過。對于課文語言特點、寫作手法、藝術構思等很少深入講解。這就間接地導致很多學生文體不清,記述、描繪、談論等寫作能力不足。
一、將作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小學語文學習的基礎是寫作素材的累計。小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較弱,且寫作經驗不足,難以積累寫作素材。況且現在小學生的知識積累大都來自于微信、QQ群、公共平臺等網絡,導致小學生與外界環境接觸的較少,學生在平常的作文寫作中聯系不到生活,也沒有很好的思路去寫作,只能借鑒別人的文章來充實自己的思路。因此,作為一名處于教育一線的教師來說,要想改變這種教學形式,就必須讓學生在作文的學習中與現實生活密切地接觸,我們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作文的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在生活中逐漸積累寫作素材。這樣通過小學生在生活中的實際體驗,很容易讓學生自己描寫出來,并感到自己的文章不是胡編亂造,沒有充實感的,并且好的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此提高學生們的知識面,使學生把其中的好東西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把自己對文章中的感知、感悟都歸納在一起。這樣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課外閱讀幫助學生提升個人表達能力
對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來說,我們教師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從內心情感出發去寫作。幫助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個人表達,我們教師可以引進課外閱讀來激起學生們情感表達基礎,讓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應在作文教學中選擇一些適合學生們閱讀的課外書籍,供他們學習,閱讀和寫作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并引導他們去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在體驗中去觀察,從中去汲取更多的作文素材。教師可利用微課資源去向學生展示課外書籍的部分圖片與情節片段,以直觀的展示與生動有趣的講解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而然學生也愿意去主動認真地閱讀課外書籍,從中汲取精華,幫助學生們在閱讀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表達,指導學生正確的寫作技法,使學生把相應的情感描寫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同時教師還可利用微課向學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所見所聞,引導學生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去主動觀察生活,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去進一步感受與感知。這樣的方法不僅提升了學生閱讀與實踐的積極性,也幫助了學生寫作中情感表達的提升,提高了學生的個人表達能力。
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離不開生活,我們所學的作文知識都源于我們生活的空間。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學生寫作文時要與生活緊密地聯系,正好我們作為鄉鎮小學,能為學生們提供廣闊的作文素材海洋,濃郁的農村氣息,樸實的農村伯伯……在小學作文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觀察我們的生活環境,讓學生們積極地去觀察自然現象與生活環境,如田間的麥田,一望無際的油菜花,美麗又神秘的森林,芬芳的花香,豐富的瓜果等等,讓學生們去感受這美麗的生活氣息,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去認真地觀察研究,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研究生活,才能為優秀的作文奠定基礎。
我們在教學生們寫作文的過程中,一定要選好相應的素材。俗話說,一篇好的作文必定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健康正確的寫作素材對作文很重要。只有學生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東西寫進作文中去才能使文章有血有肉。我們小學的語文老師可以在每周的作文課中組織春游活動,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感受作文的美好,體驗生活的有趣,之后老師讓學生就此靈感寫出表達自己內心的作文,而且,這樣培養了學生們獨立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方式,對學習寫作產生了豐富的興趣。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的教學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文的教學尤為重要。所以語文教師要根據相應的實際教學情況,為學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習作指導,以此來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突破寫作的難點,這樣定會在學生身上顯出卓越的成就,使小學生的習作框架得以構建,切實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鄧影.讓導入充滿智慧,讓課堂充滿生機——論小學語文作文課堂導入策略[J/OL].學周刊,2019(31):125[2019-12-09].
[2]閆莎莎.小學作文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以小學高段寫人記敘文教學為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11):138-139.
(27):16.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bidi-font-family:宋體;color:black;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 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19(2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