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紅
摘? 要:新課標下,數學不僅一門學生必學的計算類學科,更是一項學生生活的必備技能。但分析數學教學現狀可知,其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亟需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對此,本文將從結合初中數學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數學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要點,繼而分析相關性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質量;創新策略;教學
數學的發展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應用范圍也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拓展。相對于其他階段的教學,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數學尚未有個整體的認識,數學思維不強。而從某一個角度來看,數學是一門累積性較強的學科,而對應至課堂教學,即數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關聯性。但許多教師忽視了這一點,致使課堂教學缺乏活力,教學難以取得突破性的創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思維邏輯的培養,并加強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全面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一、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要點
(一)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需要一定的教學積累,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分析數學課堂可知,教師側重于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缺乏對數學教學的深入分析。針對初中的數學教育,其更傾向于數學基礎教育,沒有基礎知識支持的思維是難以實現長足發展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能獲得以數學視角分析生活問題的能力。
(二)運用能力
學以致用,反之也可成立,即用以致學。“學”與“用”之間的關系并非單箭頭,學習的目的是運用,而在“用”的過程中也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或者說,發現更多的問題。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忽視了這一層關系,注重學向用的過渡,缺乏對用與學之間轉換關系的研究,對運用能力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不利于數學教學的創新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全面分析運用能力的教學要點,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二、新課標下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創新策略
(一)創建反思小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學生數學成績難以提升的原因之一,便是學生無法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因此,教師可創建反思小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對此,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相關性的指導,如在三角形的相關教學中,教師可以三角形有關性質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教學反思,讓學生思考自身在理解三角形性質時存在的問題,并培養學生建立錯題集的學習習慣。在錯題集上,不僅需要包括遺漏的知識點,還需對自身思維方式進行反思,記錄思維漏洞,從而可全面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二)注重課后作業設計,提升學生數學運用能力
新課標下注重學生運用能力培養,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忽視了課后作業的教學價值,課后作業內容以教材習題為主,缺乏對學生針對性的研究,不利于學生運用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學生特性設計課后作業。例如,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教師可結合學生數學學習進度及學生特性設計課后作業。如,部分學生學習進度較為落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二元一次方程組設計的相關作業。即讓學生分析生活現象,以生活元素構建方程組,讓學生在構建方程組的過程中發現自身解題過程中的不足,分析生活中的定量,如路程與速度的分析,引導學生分析生活現象,實現“學”與“用”的相互轉換,提升學生數學運用能力。
(三)加強數學知識的整合教學,強化學生數學思維
數學教學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從數到形,可視為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缺乏對這方面的深入分析,導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因對某一知識點理解不夠出現審題錯誤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加強數學知識的整合教學。例如,在在講解二次函數時,教師可總結前面所學知識,并分析相關知識在二次函數中的運用。如,常見的利潤分析題中,其需要對數量之間的關聯進行分析,因此,可先引導學生回顧一元一次方程,分析某一變量與其他變量中存在的數量關系,如利潤等于銷售額減去成本。同時也可結合有理數分析數學中的“數”與生活中的“數”的區別,如成本不可能為復數,人不可能為小數。這也是對有理數進行分類的意義之一,即讓數字的含義更具生活性。通過對數學知識的整合,可引導學生構建思維框架,從而強化學生數學思維。
(四)注重日常小考,推動數學教學創新發展
期中考試與期末考試在教學考核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真正能檢驗教學質量的應當是日常小考。一方面,其為階段性考核,考核內容更加細化;另一方面,日常小考可更好檢驗學生的學習進度。因此,教師應當加強對日常小考的研究,以考核結果為依據完善教學過程,從而全面推動數學教學創新發展。
結束語:目前,數學教學體系中主要包含課堂教學、課后作業及教學考核三部分。在新課標下,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注重日常小考,推動數學創新發展,促進數學教學由階段性教育向終身性教學的過渡。同時,教師可加強數學整合教學,強化學生數學思維,并加強課后反思,優化課后作業設計,培養學生數學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連英.新課標下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創新策略方法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0):124-125.
[2]馬穎.新課標下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創新策略方法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08):126.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