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東
語文因其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顯得姹紫嫣紅、春意盎然,成為一座座美麗的“園林”。教師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步入“園林”,去感受、揣摩、體驗、感悟,與課文對話,與作者交流??蓵r下里,很多語文課上得很浮華,很熱鬧。課文還沒讀幾遍,就開始了或任由學生“東拉西扯”,或用多媒體“一灌到底”,或師生“才藝展示”……真可謂熱鬧非凡。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很難看得出來。我曾聽過語文教育專家上課,如陳仲梁先生上的《風箏》、洪鎮濤先生上的《荷花淀》等,他們僅憑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就能把課上得妙趣橫生,學生學得津津有味?;剡^頭來想想,其實我們應該把語文課上得樸實一些,用聽說讀寫的手段去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一、重視讀文本
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課文,實現與課文“對話”。一篇課文,還沒讓學生讀幾遍就開始討論分析,那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毫無生命活力。
我們應該怎樣讓學生讀好課文呢?
一要讀準文字。認字識詞,積累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任務。漢字為表意文字,文字本身與客觀世界的事物有著或形、或音(象聲詞)、或義、或形音義的聯系。引導學生把枯燥的文字符號搞活,讓其生動活潑、有趣有味,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極大興趣,能避免學生讀錯字寫錯字。因此,識字教學決不能忽視。
二要讀出感情。語文作為“人文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教學中只有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才能身臨其境,用情感與心靈去感受、欣賞,才能發現語文的春光無限: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刻的哲理。
三能讀懂文意。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默讀并進行圈點批注。粗讀,整體感知。思考回答三個問題:寫什么——概括內容情節;怎么寫——理清行文思路;為什么寫——領會思想感情。細讀,揣摩結構。關注三個地方:標題——理解標題的含義;開頭與結尾——掌握其特點與作用;過渡與照應——學會找語言標志。精讀,品味語言。在三個方面下功夫:詞語——品味關鍵詞語的表現力;句子——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以及句式、修辭上的特點和表達效果。段落——能概括內容、歸納寫法、理解其與中心的關系。
教師只有在引領學生這樣步步深入的熟讀精思后,學生才能真正的實現與課文的“對話”,“讀”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
二、豐富平等對話內容
語文教學的本體價值就是促使學生言與意的積極感悟、內化、轉換,進而運用個性的言語表達自己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在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選擇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精彩語段等有價值的話題作為對話的主題,進行生生對話、師生對話,才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我教學《春酒》一文時,這點讓我印象很深。在學生自讀了15分鐘課文后,在合作探究階段,有學生問:第八自然段里前面寫:她總是笑咪咪地說:“大約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沒有一定分量的?!焙竺嬗謱懀核3Uf:“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辈皇怯悬c自相矛盾嗎?生1:“大約摸差不多就是了”,是表現她謙虛的態度。“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是對她子女說的吧,做什么事都要認真,不能有一絲馬虎,不矛盾的。
生2:從后面那一句“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我們可以看出母親做事是一個非常仔細認真的人,而前面她總是笑瞇瞇地說:“大約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沒有一定分量的?!彼幕卮鸩⒉槐砻魉莻€做事不認真的人。前面只是一種很謙虛的回答,下文不是說“但她還是一樣一樣仔細地告訴別人”嘛,所以不矛盾。生3:我覺得這兩處她說話的對象是不同的。前面那句話是對鄰居說的,后面這句話應該是她教育兒女時說的,不矛盾。這些交流,充分表現了學生對人物的把握和內容的理解都比較到位。
學生的這些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達到了“我在課文中,課文也在我中”的境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體價值:促使學生言與意的積極感悟、內化、轉換。
三、體驗收獲
語言文字是工具,不練難以深刻理解,不練難以熟練運用。經過了與課文對話,與作者交流后,由于共鳴,學生往往會生發出許多情感,有很多話想說出來。這個時候應抓住時機,及時讓學生動筆寫:摘抄積累佳詞麗句;寫讀后感,交流感受啟示;聯系自身生活體驗仿寫文章。
寫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語文作為百科之母,就是要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寫能使這一能力訓練落到實處。
用聽說讀寫的手段去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就是我上語文課的體會。它很樸實,但教師如果能聲情并茂的朗讀、妙語聯珠的講解、別開生面的提問、精辟警策的點撥、機智幽默的旁逸、開合自如的遷移,同樣能使語文課具有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