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9月26日上午,邵陽市北塔區陳家橋學校校園里一片歡騰:小學鼓號隊隊員們在老師的指揮下,敲鑼打鼓有模有樣;前不久投入使用的籃球場上,奔跑的中學生們暢快追球……
? “以前‘舍近求遠’送孩子進城求學的家長,現在總把‘家門口就有好學校’掛在嘴邊。”校長蔡暢賢笑著說。
轉變,源于不斷增強的教育底氣。
近年來,北塔區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該區在邵陽市率先獲“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稱號,在基本均衡的基礎上,該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也被省教育廳確定為省教育體制改革重點項目。
一場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的接力賽方興日盛,百姓體驗著北塔教育奔騰向前的加速度。
黨政重教,頻解建設“小問題”
家門口就有好學校,這是很多家長的一大心愿。如何才能讓家長對農村學校重拾信心?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是第一步。
北塔區自2014年以來就確定了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一盤棋”思路。隨后的這些年里,該區投入2億多元,完成2所學校新建、2所學校改擴建、13所學校提質改造等工程。校園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標準的籃球場、水沖式廁所,校舍內外墻、門窗翻新,擁有“班班通”網絡教室及標準式鋼木課桌,校園安全電子監控探頭全覆蓋……
“除了財政大投入之外,區委區政府的領導們還給我們解決了不少‘小問題’。”楓林學校校長楊文昕告訴記者,以前,學校電路老舊電壓低,遇到附近居民用電高峰期,班班通設備就無法正常使用,嚴重影響課堂教學。北塔區委副書記、區長劉貽銀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協調相關部門在一周內解決問題。
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聽到了不少類似解決教育工作實際困難的“小事”。
教育無小事。該區將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列入“書記工程”,建立“黨委牽頭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協同落實”的協調聯動機制和定期議教制度、定點聯校制度、教育年度述職制度。北塔區區委書記仇珂靜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把脈,區長劉貽銀帶隊調研,多次調度推進。
補齊短板,注入城鄉均衡新生機
“我現在特別期待每周二下午的第六節課,可以跟徐老師學習不同的舞蹈。”陳家橋學校六年級學生李秀笑著說。年輕的音樂專業教師徐麗來到該校后,利用舞蹈、鼓號等形式創新課堂教學,實力圈粉。
補齊鄉村教育短板,硬件的配置只是基礎,真正讓城鄉教育實現均衡,靠的是師資的均衡。
北塔區教育局局長劉恒忠向記者介紹,近幾年,北塔區新招教師195名,占教師總人數的35%,新招聘和定向委培的所有教師全部充實到農村學校任教,目前基本實現農村學校沒有代課教師。
陳家橋學校的孩子們,近5年接觸了20名新老師。
音體美專業老師的加入,讓孩子們課堂內外的學習生活更精彩。體育老師董逸鑫,獨創街舞啦啦操,帶領學生拿下2019年北塔區中小學校學生啦啦操比賽一等獎。徐麗策劃的“六一”“元旦”匯演、向國旗敬禮等活動別出心裁,不遜于城區學校,深受孩子和家長們的喜愛。
受年輕教師的影響,陳家橋學校55歲初中語文教師曾衛軍燃起了斗志,主動學習使用“三通兩平臺”。曾衛軍坦言,現在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保持課堂的活力和效率。
上公開課、觀摩課、示范課,網絡教學曬課,參加省培、國培……放眼整個北塔區,農村教師不斷接納新理念、前沿理論,專業成長步伐加快,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也不斷提升。2018年上學期全區學業水平測試中,田江小學孫倩老師任教的一年級語文,獲得全區第一名。
培養個性,全面發展重能力
在今年的全國航模競賽中,利江喬梁希望小學學生奪得一金一銅,孩子們創造的“奇跡”讓這個北塔區最為偏遠的農村學校在邵陽市民的朋友圈中走紅。
“農村學校對于學生興趣、專長的培養是一大短板,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努力縮小這個差距。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視能力的培養。”該校科技輔導老師陳何棟介紹。
“孩子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這不僅僅是一位科技輔導老師的思考,更是北塔區的行動力——在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轉軌過程中,北塔區牢牢緊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省內中小學中唯一的天象廳、邵陽市唯一的無線電科普教育基地坐落在高撐小學。
學生通過直徑8米的半球體人造星空了解天體東升日落、夜空星移斗轉等天文景觀,通過圖片、文字、實物、影視、體驗互動和實驗操作等內容了解無線電技術。得天獨厚的條件為該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打下基礎。該校副校長雷紅全介紹,學校近四分之一的老師專兼職科技輔導老師,指導學生們捧回了不少市、省、國家級獎項。
“讓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成為孩子們美好的回憶”成為了近年來北塔區各中小學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原點。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創新“一校一品”校園文化。重視書法、美術、體育、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等特色文化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以文化人,得益于這些年音、體、美、勞、科學等學科教學工作在中小學的落地生根,農村孩子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發展。學校成了孩子們健康成長、快樂生活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