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 9月27日,記者來到了邵陽縣五峰鋪青云中學。在煥然一新的校園里,五星紅旗格外鮮艷奪目。青云中學是一所農村中學,可在青云中學卻出現了城里學校才有的大班額現象。“新建教學樓之前,老師是‘導游式’上課,靠喊。”在學校任教多年的教導主任黎子野向記者回憶道:“學校人數最多的一個班達到了108人。”
? 一個農村學校出現大班額,原因何在?原來,當地留守兒童較多,不少學生家長將孩子送到青云中學寄宿。也由于青云中學辦得好,吸引了周邊鄉鎮的大批學生前來就讀。學生人數多了,大班額的出現也就在所難免。
? 學校大班額現象,引起邵陽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學校的辦學條件不斷得到改善。”該校校長顏義芳介紹說,學校新建了學生食堂、宿舍樓、教學樓、科教樓和標準化田徑場。“如今,孩子們搬進新教室上課,大班額已成為歷史。”
? 邵陽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教育基礎薄弱且盤子較大。截至2019年,邵陽縣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13所,在校學生達86577人。如何讓大班額徹底“消腫”?邵陽縣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困境中奮力“作答”。邵陽縣教育局局長廖獻國介紹,邵陽縣委、縣政府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堅持教育優先,成立了由縣委書記擔任組長的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專項行動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工作任務和實施辦法,投入專項資金緩解大班額問題。目前,邵陽縣超大班額已全部清零。2019年,省定消除任務為消除30所大班額學校,322個大班額,消除超額學生2163人,截止今年秋季開學,邵陽縣已超額完了省定計劃數消除任務。
標本兼治,千方百計擴學位
“邵陽縣堅持教育用地規劃優先,教育發展與城鎮建設同步,不僅讓孩子們在家門口‘有學上’,還要‘上好學’。”邵陽縣教育局副局長蔣小紅說。
? 如何讓教育發展與城鎮建設同步?“土地”的問題很關鍵。記者獲悉,邵陽縣完善工作機制,設立綠色通道;邵陽縣統籌保障,確保學校建設用地應保盡保。近三年以來,邵陽縣累計統籌新增用地指標868畝用于學校建設,有效緩解了學校建設土地指標緊缺的問題。
? 邵陽縣通過積極創新機制,增加資金來源途徑,采取“多渠道融資,財政兜底,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機制,探索形成多種籌資建校新途徑,讓大班額的化解“腰桿硬、底氣足”。
? 針對大班額問題突出的學校,邵陽縣指導學校按照“一地一案,一校一策”的原則,采取新(改、擴)建等措施,擴充義務教育學位。今年,石齊學校、河伯鄉中學、谷洲鎮中心完小等9所學校利用校內資源擴班,共消除39個大班額,分流超額學生261人。而長陽鋪鎮中學、第十一中學、六里橋中學、青云中學、玉田中學、九公橋鎮中心完小、塘田市鎮中心完小,巖口鋪鎮中心完小等13所學校通過新建科教樓增加班額。“這些校內新建科教樓已竣工,并通過驗收,增加班級237個,消除166個大班額,分流超額學生1010人。”蔣小紅說。
? “一個班上有七八十名學生,最后一排學生緊挨著教室后面的墻坐,看黑板上的字很費勁;老師講課都需要用小喇叭,不然后面的學生聽不見;桌子和椅子之間沒有多余空隙,學生離開座位要爬……”這是2019年9月之前邵陽縣第五完全小學上課時的情景。秋季開學后,該校學生家長們欣喜地發現,學校用三個半月時間就建起了一棟全新的教學樓,另外,一棟教學樓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預計在明年春季開學投入使用。
? 有家長感慨:“這簡直是‘深圳速度’。班級學生人數大為減少,終于不再人擠人,孩子可以在一個寬松舒適的環境中讀書了。”
陽光招生,嚴把“入口關”
距縣城25公里的五峰鋪鎮第一完全小學地處邵陽、衡陽、永州三市交匯處。該校日常管理到位,看重學生學習及生活習慣養成,注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學生們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這樣的學校,自然吸引了周邊鄉鎮和其他縣城的大批學生前來。
該校校長蔣逢春介紹,一到開學前的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少慕名而來的外地家長要求把子女送來讀書。這個現象對蔣逢春來說是個“不小的煩惱”——學生人數增多了,可教學的硬件條件又沒跟上。“中小學大班額不但影響教學質量,還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 今秋開學,蔣逢春一改往年的愁容——按照邵陽縣教育局的招生規定,陽光招生,嚴把“入口關”,控制大班額。“邵陽縣教育局明確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區域、新生資格審定、學生異動管理等內容。要求各鄉鎮中心學校提前對招生范圍內的本地戶、購房戶、進城務工,進城經商家庭適齡兒童進行摸底,并制定招生計劃, 嚴格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縣城區七年級招生由教育局通過電腦搖號分配,抵制打招呼、遞條子和權錢交易等不良招生行為,堅決杜絕擇校現象。”蔣逢春說。
“大班額教室里的學生座位排不開,組與組之間只能留出一條狹窄的過道。我胖一點,走過道輔導學生時,大腿處經常會碰到桌角……”該校一名老師開心地告訴記者:“現在,我的大腿終于不用被桌角撞出淤青了。”在陽光招生政策下,五峰鋪鎮第一完全小學今年9月共招收487名一年級新生,較去年減少了96名,起始年級班額成功控制在50人以下。
按需補員,提升教育軟實力
“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提高薄弱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是從源頭上化解大班額問題的重要之策。”蔣小紅認為,教育資源不均衡是邵陽縣中小學大班額問題的根本原因。
?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邵陽縣堅持“按需補員”的原則,健全多渠道師資補充機制。近兩年,邵陽縣招聘教師1014名,公費定向培養農村中小學教師533名,較往年均有大幅度提高。
提量也要提質。在不斷提高教育硬件水平的同時,邵陽縣還著力提升教育軟實力。邵陽縣將城區中小學與農村薄弱學校結成“聯盟”關系,實行資源共享;建立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監測機制,努力實現城鄉義務教育階段校際人數相對均衡;加強偏遠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培訓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大力推進教師“無校籍管理”,加大教師支教、走教工作力度,讓優質教師資源輻射到學區內每一所農村學校。
采訪結束時,記者來到了邵陽縣一所偏遠的農村小學——玉田完全小學,這里也正發生著巨大變化:新教學樓拔地而起,體育器材、實驗儀器配備齊全……貧困縣辦大教育,邵陽縣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