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麗霞
摘? 要:一名老教師曾這樣笑談:“音、體、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句話曾引起一陣陣酸澀的笑聲,也曾引起一陣陣唇槍舌戰。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認識我們《美術》課程的性質。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從學校到家長,從老師到學生,他們對于“美術課程”的重視程度在逐日提高。我們美術教師就是美的傳播者、美的引導者。
關鍵詞:美術教學;德育;智育;
一、將“德育”滲透于美育之中,力求“德育”與“美育”的完美結合。教育德為首,換而言之,教書育人,教書是前提,育人是保證。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我們也應把道理寓于美育之中,讓學生在美的境界中學會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觀念。
在美術教學中,我一直認為,教師應該放下自己的“架子”,轉化自己的“角色”,“走進孩子的心靈,同孩子一起成長”。我們在引導孩子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同時,讓品德教育在美術教學中悄然進行,幫助孩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伴隨孩子健康成長。
對于第一學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剛步入校園,就如同一張白紙,老師的舉止言談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要努力成為他們的良師,第二學段的孩子,他們剛剛開始學會獨立,思想和行為初現叛逆,此時,我們需要傾聽他們的心聲,成為引導他們走向健康之路的益友。
第一學段中《五彩路》、《美麗的天空》…這些課程設計,都是取材于生活中的美。此時,我變成了一個快樂的孩子,同他們到校園的石子路上走一走,看一看花草嬌艷的色彩、蔚藍的天空,聞一聞花草的清香。孩子們感受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色彩的世界。我在指導他們描繪心中美景的同時,也引導孩子懂得:從小就應愛護我們的生活環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每堂課我都在嘗試著不同于《思想品德》課、《語文》課一樣的教學模式,在不同的繪畫作品、手工作品中處處滲透著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潛移默化又不顯呆板。只因我們美術教師的獨特角色特征,我們更能走進孩子的心靈,同他們快樂成長。
二、遵循《小學美術課程標準》,在不斷創新中,將“智育”在美術教學的“美育、德育”中進行到底。
在美術課教學中我勇于創新,因此曾講過幾堂公開課。在不同的學校,面對不同的學生,同一節課,有時讓我精彩,有時讓我尷尬。能夠接受專業美術教師,以美術課程標準全程授課的學生,他們在美術課上表現都很活躍,語言組織、表達能力都很強,老師可以把課堂還給孩子,充當配角,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而有些地區,美術教師大多是擔任主課的老師兼職教學,更多的工作量讓他們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鉆研美術教材,只是讓孩子臨摹書本中的作品。這些孩子往往會讓我演“獨角戲”,你的調動、啟發,似乎起不到任何作用,在尷尬的同時,我為孩子們感到了一絲遺憾。固然,我認識到,美術教學中存在著對孩子成長起決定性作用的“智力”教育因素。蘇霍姆林斯基說:“智育就是智力的培養,它包括獲得知識和形成科學世界觀、發展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腦力勞動的技能,養成一個人在整個一生中對豐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需要”。事實上,智力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一為授受智育,以傳授知識與技能為主;二為獨立智育,以養成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習慣為主;三為運用智育,強調學是為了用、強調實踐能力的養成;四為創造智育,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創新精神為主。美術教師可以運用這一獨特的教學資源對我們的孩子進行有效的智力開發教育。《小學美術課程標準》將美術課程設計為:欣賞、繪畫創作、手工制作、寫生教學、電腦繪畫等教學內容,這些課程讓孩子不斷創新的同時又動手、動眼動腦、動口,在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打破常規、敢于創新,它打開了孩子們的想象空間,鍛煉了孩子的思維能力,讓孩子在面對同一篇習作,同一個數學題時,會有更為獨特的視角、更新奇的思維方式。
在欣賞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學會做一名傾聽者,孩子們有自己的年齡特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他們對于沒得認識各不相同。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在《創造與心智的成長》一書中說道:“美術教育者的基本目標之一是培養兒童運用自己的技巧創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規定的模式或方法”。因此,我們的欣賞課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讓學生來“辯論”,說出自己不同的感受,甚至提出自己相反的意見。我們要做好引導,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美術欣賞環節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甚至能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而都在輕松歡快的美的享受中悄然升溫。
寫生和手工課自不必說,它需要孩子手到、眼到、心到。我們老師可以教會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再到整體的觀察方法,讓孩子在廣闊的空間、歡快的氣氛中學習、用手中的畫筆把自己的所見表現出來,豈不是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手工課《植物籽粒拼圖》,讓孩子們靜下心來,用顆顆小米、綠豆…拼出自己新穎的創作,使那些愛動的孩子學會靜下來,學會認認真真地做每一件小事,還讓孩子懂得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很少會替別人著想,因此我們老師身上的擔子變得更沉重,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懂得感恩是我們的責任,不論我們教哪一門學科,都要認識到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和它們的本質作用,認真備好每一課,讓孩子享受到更多的快樂和教育。孩子是一張白紙,只有我們用愛心描繪出五彩的畫,他才會變得更美麗、更可愛。就讓我們這些21世紀的老師們一同來描繪孩子們的未來吧!相信美麗的彩虹正為我們升起。
參考文獻:
[1]傅喬治.小學美術課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5):34-35.
[2]石鑫.美術學科德育功能之初探[J].文化產業,2019(1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