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豹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實行,小學數學教育迎來了時代性的改革,教師必須要針對當下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作出分析與改良,才能提升當下時代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本文從小學數學課堂改革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有效途徑予以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課堂教學;教學方法改革
引言: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重點在于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小學生尚處于接受教育的啟蒙時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進程中,課堂教學占主要的教學形式。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應做好輔導角色,尋求創新式的教學方法,摒棄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根據學生年齡階段成長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天性,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是新時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主體目標。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常見問題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進程的加快,教育者對于教學方式的探究與創新從未停止。當下時代的發展驅使著社會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日益轉變,因此在當下時代的教育工作中,小學數學教學要積極地發揮教育優勢,將教學工作的改革落在實處。然而部分學校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存在著理念與實際教學活動不相符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教學改革淪為形式,教師在改變教學方法時并未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對教學所設置的情景缺乏足夠的興趣,故教學方法的改良也無法達到良好的效果。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較強的理性學科,對知識的學習必須要嚴謹,小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較少且理解能力有待培養。所以在數學科目的學習過程中,課堂常出現氣氛壓抑的狀況。而且小學生的記憶能力十分有限,在形成邏輯思維時常會出現知識鞏固不到位等狀況,從而影響數學課堂的有序進行。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基礎時期,在這一時期中的學習要以綜合素養的提升為主,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才能帶動分數增長,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分數,最終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天性,使學生無法得到全方位能力的發展。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分析
(一)情境化教學引導課程
在當代的小學數學教育中,情境化教學是根據學生的思維形式及成長特點所展開的有效教學方式。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對學生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加之其理性思維的培養對于學生來說更是一種挑戰。使學生在學習中收獲知識的樂趣,是當代教育者所必需的完成的任務。因此改善教學的模式,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是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從而掌握知識,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如在小學數學學習“錢幣單位換算”一課中,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顧客等角色,通過制作的商品與貨幣來進行單位換算,讓學生能夠在設定的情境中進行思維的靈活應用,從而加快對知識的理解。
(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
學生在學習中始終是主體角色,課堂教學更是學生對知識理解與探索的過程。因此教育者必須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人公角色上,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督促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學習活動,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數學思維,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改革要將重點放在教學的引導方式上,才能保證后續教學工作的有序展開,為學生鞏固良好的學習基礎,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如教育者在講解“正方形”一課中,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預先利用折紙做出學具。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通過大腦與手的協調進行自主思考,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預先對正方形的規律與特點予以了解,為更深入的學習提供條件。探究式教學是當代教育改革的顯著體現,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提高數學思維培養對數學學科學習的幫助作用,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實踐式教學加深學習記憶
課堂是學生收獲知識的地方,課堂教學更是學生探索知識的主要方式。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而并非一味地追求分數。分數固然是體現學生學習水平的標尺,但卻不是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唯一衡量標準。學生的數學能力是綜合性體現的,正確的思維延伸要通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才能夠實現學習記憶的有效深化。如在學習三角形特性的課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教具演示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三角形具有穩固性”這一特點。與傳統“口述筆錄”式的教學方法相比,實踐式教學更具有教育輔導作用。在手與腦的協作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會被有效地開發出來,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結束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時代所趨,也是課堂教學的新機遇。教師要把握好時代賦予教育工作的新需求,才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實際教學工作。根據我國新課程改革標準的要求,小學數學教育要多維、立體化發展,注重課堂中的實踐活動,巧妙設置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情緒,并積極地改革與創新,才能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優質數學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董斐.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32(03):184-186.
[2]汪小維.淺談新課程改革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改革[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