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萍
摘? 要:閱讀在青少年的成長道路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中學圖書館而言,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在促進青少年閱讀中的優勢,將閱讀推廣到青少年群體中,以此令青少年能夠更好地參與閱讀,進而通過閱讀獲取知識和人生感悟,最終成長為一名人格健全、三觀積極正向、有知識的高素質人才?;诖?,本文對中學圖書館青少年閱讀推廣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中學圖書館;青少年;閱讀推廣
引言:
將閱讀活動推廣向青少年群體,能夠發揮出課堂教學所不具備的功能,從而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拓展。閱讀可令青少年的課余生活更加豐富,視野不斷拓展,增強參與意識,激發愛國熱情,獲得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而對青少年而言,由于其正處于求學的關鍵時期,中學圖書館是最適合其進行閱讀的場所,因此應將中學圖書館作為向青少年推廣閱讀的主陣地。
一、轉變觀念,為閱讀推廣打下良好基礎
當前很多青少年家長對閱讀都不具備正確的觀念,基本都是想要孩子通過閱讀達成什么目的,功利性特別明顯。青少年在這種理念的驅動下只能被動、帶著目的去進行閱讀,這對閱讀推廣是極其不利的。因此為了實現閱讀在青少年中的有效推廣,首先應轉變的家長的觀念,這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對課外閱讀進行強化宣傳,并且要將正確的閱讀觀念作為首要宣傳內容,讓家長正確認識課外閱讀的長遠教育意義。只有家長能夠正確認識閱讀,才能使青少年閱讀推廣獲得更為強大的動力。為達到這一目的,中學圖書館可以借助家長會的重要時機宣傳課外閱讀,同時告訴家長課外閱讀的真正意義,并且鼓勵家長也參與到課外閱讀中,利用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比如某中學在每年的新生家長會上都會專門利用一小段時間,向家長講解課外閱讀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很多學生家長也因此認識到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而且也能夠陪同孩子一起閱讀,既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課余時間,也提升了個人素質,并且能夠通過閱讀和孩子更好進行溝通,進而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家長的正確認識和積極參與能夠對孩子的閱讀進行把關,促進閱讀質量的不斷提升。其次可將青少年閱讀推廣和教師考核結合結合在一起,從而令教師能夠更加積極地進行青少年閱讀推廣,以此為推廣效果打下良好基礎。
二、創新青少閱讀推廣形式
首先要構建一個用于提供閱讀服務的平臺,改變傳統閱讀推廣形式的限制。傳統閱讀推廣的主要方式是線下推廣,可以在線下推廣的基礎上開啟線上推廣通道,通過創建閱讀服務平臺的方式為學生創造線上閱讀的機會,從而實現閱讀推廣渠道的拓展。其次要加強學校的數字化建設。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當前學生對手機的應用也越來越頻繁,甚至出現了明顯的手機依賴性。由于這種問題,當前很多學校也提倡學生,放下手機,拿起圖書,不做低頭族。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越來越普及,當前大部分青少年進入圖書館的次數越來越少。因此可通過了數字化建設為學生提供數字化閱讀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到閱讀當中。但網絡中的數字化信息十分繁雜,中學在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對這些信息進行了過濾,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既能夠令其個人發展需求得到滿足,同時也不會受復雜網絡信息的影響而導致閱讀的方向出現偏差。最后要創新閱讀沙龍推廣活動。沙龍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最有效的一種形式,因此學校應重視這種活動,并且可以將沙龍活動應用到青少年閱讀推廣中,促進青少年閱讀推廣更有效地進行。學??梢栽谇嗌倌觊喿x推廣過程中應用一些社會、人生、歷史類的主題開展沙龍活動,并且將活動滲透在圖書館、班級等多個層面,讓學生針對這些主題進行討論,以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另外也可以利用閱讀沙龍讓學進行自我管理,為學生提供發展創新思維的機會,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不斷提升??梢哉f閱讀沙龍的作用非常重要,值得將其應用在青少年閱讀推廣中,中學圖書館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
三、青少年閱讀推廣長效機制的建立
中學圖書館一定要打破固有規則的限制,以自身的經驗為基礎,結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創建長效運行的青少年閱讀推廣機制,實現青少年閱讀推廣的系統化和日?;\行,使青少年的活動能夠持續不斷地運行下去,最終將閱讀推廣活動作為中學的工作常態。中學圖書館在進行青少年閱讀推廣過程中還要做到結合點與面,其中“點”指的是學校各種和閱讀推廣有關的活動。青少年可以通過這些活動獲取更具個性化的閱讀服務?!懊妗敝傅氖侵袑W圖書館服務面的拓展。這種拓展需要和校外的公共圖書館以及各社會組織共同完成,同時要積極整合各方面的優勢資源,實現閱讀服務面的不斷拓展,提升青少年在閱讀活動中的參與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簡要分析了中學圖書館青少年閱讀推廣。希望本次分析對青少年讀書推廣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從而讓更多青少年都能參與到閱讀中來,進而通過閱讀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令未來發展道路更加平坦。
參考文獻:
[1]牛文娟.中學圖書館閱讀推廣策略探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7,20(12):126-127.
[2]張曉春.中學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發展趨勢研究[J].發明與創新(大科技),2018,09(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