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艷
摘 ?要:現代素質教育倡導兼容并包,從國外傳來的關于幼兒的“學習故事”教育模式中也在中國如火如荼地開展開來。“學習故事”意在通過教師對幼兒園的學生進行觀察記錄以及評價的活動。幼兒作為學生突然進入幼兒園這種環境,極易與老師之間形成感情隔閡。怎樣拉近學生和幼兒教師之間的距離,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只有學生愿意親近教師,教師才能更好地開展幼兒教學活動。而“學習故事”正好彌補了國內在幼兒教育中的空白。此種教育模式意在教師觀察評價學生而促進師生關系,發揮教師的指引作用。
關鍵詞:學習故事;幼兒教育
引言:
幼兒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祖國的花苞,所以在幼兒園時期就要狠抓教育,不可輕視幼兒教育。現代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幼兒園直到大學,教育的好壞影響著一代人,更是影響著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發展。“學習故事”在幼兒教育的體現,更好激發教師教學的興趣,也激勵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乃是兩全其美之策。教師通過觀察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幼兒的表現編寫“學習故事”,又通過“學習故事”進行幼兒教育。“學習故事”幫助教師全面地、細致地了解幼兒,從而促使師生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同時也呼應了教育最終的立足之本就是以學生為本。
一、“學習故事”在幼兒教育中的深遠影響
傳統幼兒教育呆板、無趣,幼兒園淪為幼兒托管班,教師在其中不僅不關注學生,有時還惡語相向,對于學生造成極大的傷害,導致師生關系惡劣。其他方面,教師往往不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一味地劃歸為小孩鬧脾氣進行糾正,忽視真正的問題所在,將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厭惡教師的情緒,導致之后的教學活動推進緩慢乃至停滯。
對于以上傳統幼兒教育的弊端,引進“學習故事”在幼兒區域活動中開展顯得十分有必要。“學習故事”要求教師通過觀察幼兒行為、記錄幼兒行為、評價幼兒行為這三種方式三管齊下,有利于幼兒教師成為幼兒的良師益友,課堂教學也更加生動有趣。“學習故事”在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運用中,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行為、情緒,有利于樹立以幼兒為主的教育理念,更新豐富教師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師和幼兒也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想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習故事”的運用,更加符合當下學生本位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出具有核心素養的學生的重要方式。
二、“學習故事”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如何運用
幼兒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更加直觀地表現每個幼兒個體呈現的性格特點。比如,在捏泥人的活動中,有部分幼兒就比較喜歡捏橡皮泥的活動,但是幼兒凌凌表現出對于捏橡皮泥這個活動的索然無味。作為教師,運用“學習故事”就是要把幼兒的行為記錄下來并且做出回應。教師這時可以走到凌凌身邊,詢問凌凌是為什么不喜歡捏橡皮泥呢?再根據凌凌的回答引導凌凌進行動手創作,激發凌凌對這項活動的興趣,參與到幼兒區角游戲之中。
再比如,開展小組合作也屬于幼兒園經常開展的區域活動。磊磊和菲菲組成小組進行打掃衛生,教師觀察到磊磊不會運用打掃工具,在這種時候教師應該做到及時回應并且引導磊磊。教師可以告知磊磊尋求他人的幫助。當磊磊尋求菲菲幫助的時候,給予肯定的反饋。在菲菲拒絕的時候,同時教師也應該引導菲菲幫助磊磊。在菲菲友好地幫助磊磊的時候,教師也應該對兩人的行為進行肯定和支持。所以教師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應該時刻地關注幼兒的行為以及心理,并且做到適時地引導和幫助,在幼兒克服困難時進行表揚和鼓勵。通過引導幼兒的活動,不僅促進了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而且有利于幼兒之間形成良好的朋友關系。當然,教師運用“學習故事”,也讓師生之間的關系愈來愈和諧。
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多次開展如“娃娃超市”等角色扮演活動,多次觀察幼兒對于角色的選擇以及喜好并且記錄,觀察幼兒的想象力以及培養幼兒的社交禮儀等。在幼兒園的幼兒是首次進入有著大批同齡者的小社會,對于怎樣和同齡人相處都有著不大不小的困惑。而作為教師,就是要在角色扮演活動中認真觀察幼兒對于社交的困惑,并且及時地進行解答和引導幼兒進行有序禮貌地社交活動。教師通過多次的觀察區域活動,多角度全方面地觀察幼兒的行為并且記錄下來,才能形成完整的“學習故事”。
三、結束語
“學習故事”就是教師觀察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行為舉止后,深度地對幼兒的行為舉止進行有效和全面的記錄。而“學習故事”的最后,就是教師針對其記錄的每個幼兒的特點進行回應。“學習故事”下的教育模式對教師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幼兒又是當下教育體系中非常需要關注的個體,教師對于幼兒教育不得掉以輕心。在面對懵懂無知的幼兒時,教師應該打起十分的精神,通過記錄“學習故事”引導幼兒,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以后的小學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習故事”在國內的幼兒教育背景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教師要不斷探索此種模式,結合幼兒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撰寫更加全面的“學習故事”。
參考文獻:
[1]鄭小萍. 以學習故事為載體 探索幼兒園微課程的構建[J]. 考試周刊,2019(20).
[2]鄒麗華. 運用學習故事開展小班區域活動的指導策略[J]. 小學科學:教師,2019(3):16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