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強
摘 ?要:隨著我國科技發展的飛速提升,數字技術以勢不可擋的趨勢進入我們的生活以及工作,甚至與教育領域緊密結合。在數字環境下,我國的教育改革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都出現了大幅度的改動。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讓我國課堂教學呈現了更豐富的景象,極大地推動了教學改革。同時,數字技術的運用對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衍生了很多之前從未出現過的問題,新舊模式的交替很容易導致教學改革走進誤區。因此,筆者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對數字環境下美術教學模式進行了一番研究,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并結合自身思考寫下本文,希望可以給同行們提供借鑒。
關鍵詞:數字環境;美術教學;教學模式
引 言:
在新課改背景下,美術教學模式也出現了多種類型,尤其是數字環境下的美術鑒賞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臺和條件,學生得到了更多的學習素材。但是,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教師通常會使用兩種以上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教師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策略有情景演示、小組討論和現行組織等等,這些策略隨意組合讓美術教學出現了多種可能,教學效果也非常理想。
一、數字環境下美術教學新模式的優勢
美術鑒賞課程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品位和鑒賞能力,每一位美術教師都要有一個意識:美術鑒賞活動不只是一門課程,它會對學生今后的鑒賞能力和藝術品位造成巨大的影響,所以教師要非常重視課程教學。學生必須通過學習美術課掌握鑒賞手段,成為一名有藝術品位的高素質人才。尤其是數字環境下,人們已經把互聯網和教育緊密聯系起來,新技術的引入讓美術鑒賞教學煥然一新。之前因為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等因素的限制,美術鑒賞課大多是從平面角度進行講授的,而多媒體的融入讓美術教學更立體更鮮活,通過師生互動、網絡搜索資源等方式,這門課程煥發了新的生機。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完成新舊知識融合,梳理知識結構與框架,減輕學生的思想負擔,以更輕松的狀態面對美術課程。本文將數字環境下美術教學新模式的優勢總結如下:
首先,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數字技術的運用讓美術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而且可以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能夠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利用課上課下結合的方式實現更高效的學習。而且,數字技術包含豐富的信息資源,人機互動可以更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實現多個感官的融合,更全面地展現藝術作品的美感,從而營造多層次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擁有不同以往的學習體驗。
其次,教學模式多樣化。數字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掌握了更先進、更科學的教學方式,通過引導和啟發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因為人們都是從直觀體驗開始認知事物的,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就是仿照這個規律設計的,對于打造高校的美術課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次,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美術教學資源。在美術欣賞課上,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找到合適的素材。比如,在學習梵高的作品《星空》時,教師可以在網上找到梵高的影像資料,讓學生了解大師的生平,從而能更深入地欣賞《星空》。此外,在鑒賞課上,通過互聯網檢索還可以搜到類似風格的其他作品,然后讓學生對作品進行對比,了解不同畫家的創作特點,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
最后,數字技術的運用實現了師生角色調換。傳統的課堂教學都是教師起主導作用,甚至出現教師一言堂的情況,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性。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讓他們成為被動接受的一方。自從引入數字技術以后,美術課堂教學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不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知識,教師轉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設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探索知識,學習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對藝術的鑒賞能力以及品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數字環境下美術教學模式的類型分析
(一)動態教學模式
之前的美術教學都是以教材為核心,教師的口頭講解無法讓學生理解比較復雜的美術常識,學生即便記住了美術理論知識和專有名詞,也無法在繪畫過程中運用。而數字技術的出現,讓美術教師找到了美術課堂的改革出口,讓美術課堂呈現全新的面貌。美術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板書內容發在微信群里,而學生通過手機接收查看,利用手機或電腦輕松學習。學習美術的同學想象力大多比較豐富,教師利用互聯網進行教學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對知識也會更有求知欲,這樣就能增強美術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數字環境給教師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教學素材,學生對美術課也更加感興趣,在網絡教室學生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學內容,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習效果自然能有提高。例如,在學習布藝貼畫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發布線上任務,讓學生使用互聯網搜索民間藝術作品,然后仿照自己喜歡的貼畫進行創作。互聯網擁有豐富的視聽資料,給學生帶來全方位的刺激感,這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比語言描述生動有趣得多,學生也更有記憶點。
(二)情境教學模式
情境教學能夠讓學生脫離抽象思維,以更形象的方式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更好地消化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體驗成為課堂主人的感覺,明白教與學的不同之處,從而能更好地理解老師,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建愉快的課堂氛圍。教師只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讓學生體會到互聯網的魅力,將其更好地融入美術課堂,才能打造高效課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運用3D動畫等形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然后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讓學生全情投入到課堂教學中,然后順利地完成教學設計,讓學生在無形中記住美術知識。學生對美術課有了期待與興趣,才會有更強烈的探索欲望,從而更好地掌握美術基礎知識。在講解《八駿圖》這幅作品時,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的特效功能,讓學生觀看駿馬奔馳的景象,看過動圖之后,學生就能發現這幅作品的高深之處,一幅靜止的作品卻能讓人產生駿馬奔馳的聯想,每匹馬的狀態都栩栩如生。欣賞完作品之后,教師可以播放賽馬的音樂,讓學生自己來描述馬的形象,畫出他們最欣賞的駿馬奔騰的樣子,這樣不僅能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還能培養他們學會仔細觀察的意識。
(三)自主創新教學模式
大部分教師都是比較注重美術理論知識,沒有關注學生是否能夠將這些知識全盤消化,學生成為了知識的接收器。現今的教學模式,教師利用互聯網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發揮想象力,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如何進行更好的創作,繼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還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革新,給學生提供多種類型的作品進行參考,讓他們創作出更多樣化的作品,最后教師對作品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修飾,并教導他們尊重自己的作品。
(四)互動合作學習模式
數字技術的引進,讓教師可以使用互聯網與學生在線上交流,并鼓勵學生進行更多形式的創作,從而提升學生的美術繪畫水平。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更便利的學習條件,也為學生提升創造力提供了契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圖畫和文本等元素培養學生的美術時空概念,這樣學生在創作作品的時候也能更容易產生靈感。數字環境幫助學生擺脫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讓美術教學的未來更加明朗。
(五)課后學習教學模式
雖然美術學科在每個教學階段都是作為副課存在的,但是美術本身具有藝術性和美感,所以很多學生對它還是很感興趣的,也有人把它當成一種愛好來培養。從教學角度來看,只有學生對美術學科感興趣,才能取得高效的教學結果,學生的審美才能有所提升。反之,如果教師一味地進行知識講授,很難實現美術學科的文化熏陶作用。因此,教師除了關注課堂教學,還要把教學拓展到課下,改變美術學科的教學概念,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引導學生把美術創作當成一種減壓方式,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識。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可以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所以教師可以多布置一些課下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畫家信息和他的其他作品,做好預習工作才能更好地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學生的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如果本堂課作品和畫家較多,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查閱,然后看看哪個小組找到的資料最齊全最符合要求。多做幾次練習,學生就會養成預習的習慣,鑒賞的美術作品越多,學生對美術的領悟也會更深,從而有更大幾率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培養學生的興趣是最關鍵的,只有學生發自內心喜歡才能取得最高效的學習效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經實踐結果證實,在美術鑒賞教學中運用數字技術,并對教學模式進行相應的改革,就可以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對藝術鑒賞的辨識度,在課堂交流的過程中實現高效率的學習。但是,在運用數字技術進行美術教學時,教師需要對該技術進行有效識別,利用它的直觀性和聲像同步等優勢,結合最合適的教學模式,設計多彩的課件,并輔以傳統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品味,培養他們感知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秦芹.植入人文內涵的大學美術教學途徑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35(21):102-103.
[2] 王賀成.試論當前大學美術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其可持續發展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6,18(03):21-22.
[3] 龍云,敖久麗.分析大學美術教學中學生真情實感的培養[J].科技經濟市場,2016,16(04):25-26.
[4] 李平.大學美術教學改革中突出問題及對策分析[J].經貿實踐,2016,30(17):31-32.
[5] 宮清泉.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下的大學美術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22(13):17-18.
[6] 王軍華.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大學美術教學與改革[J].美術教育研究,2014,11(20):34-35.
[7] 王悠.論百年中國大學美術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對峙與融合[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6,10(05):11-12.
[8] 李炬.當今大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現代裝飾,2014,22(11):26-27.
[9] 王輝.對高校美術教育課程結構問題的思考——專業方向課前提的構想[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12(0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