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波 朱鳳江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三角湖小學創建于2002年,是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第一所社區小學。17年來,學校實現了由“一所社區小學”向“現代化學校”的蛻變與生長。學校先后被評為武漢市綜合辦學水平示范學校、武漢市素質教育特色學校、武漢市現代化學校、全國書法實驗學校等稱號。2016年9月以三角湖小學新華校區正式開學為標志,組成了以博學校區、新華校區為成員校的三角湖小學教育集團。
博學校區是一所有著15年辦學歷程和辦學經驗、有著鮮明學校文化和豐厚人文底蘊、有著突出辦學特色和良好辦學效益的特色學校,而新華校區則是一所規模不大、師生來自不同學校的新校。怎樣讓兩所不一樣的學?!巴?、共發展、顯個性”是三角湖小學教育集團面臨的現實課題。帶著思考和責任,三角湖人秉承“融合共生、開放共享、多元共進”集團辦學理念,懷揣“創造一個讓師生生命生長的生活世界”集團辦學愿景,努力培養“身心健康、個性靈動的陽光少年”。
理念互鑒,統一管理共發展
我們認為,集團文化是推動集團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我們在認真分析兩校區校情的基礎上,從博學校區辦學理念出發,提出了“融合共生、開放共享、多元共進”的集團辦學理念,確立了集團辦學愿景,明確了集團培養目標,初步形成了三角湖小學教育集團辦學文化系統,并不斷得到社會的高度認同與廣泛關注,逐步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教育生態,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好的聲譽。
文化是在自身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某種意義上說具有不可復制性。博學校區致力于靈動教育,秉承“喚醒靈動的生命生長的生活世界”的辦學理念,圍繞“健康、安雅、靈動”的學生培養目標,辦有品位的靈動教育。新華校區在集團引領下,開啟全新征程,把生命教育作為自己的文化主題,倡導“為每個童年故事增添亮色”的辦學理念,提出了“求真、有愛、追夢”的培養目標。靈動教育、生命教育,均體現著教育回歸生活,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對個性的關注,致力于讓學校成為“讓師生生命生長的生活世界”。集團成員校理念文化共生互鑒,保持了教育核心價值觀的一致性,推動著集團的發展。
集團辦學的意義在于充分整合校區的管理和資源,最大化開放和共享,從而實現校區共贏。其前提是校區在管理文化上的一致性。為此,教育集團首先擬定了完善的集團章程和三年發展規劃,實行了“一體化”的管理,采取“一個理事會、統一管理、資源共享、條塊結合”的運作方式。集團在理事會下成立了教師發展中心、學生成長中心、質量督導中心、課程研發中心、黨群活動中心和集團服務中心“六個中心”。六個中心、六支隊伍、六份職責,凝聚了教育智慧,提升了集團形象。其次,集團成員校統一采用“四部兩室”管理機構及管理模式。課程部、發展部、學成部、事務部、黨群辦公室、學校辦公室,管理部門設置和職責一致,部門管理對接一致,工作部署、活動設置協調一致,管理考評辦法一致,迎檢創建參與一致。集團采取理事會管理,間周召開理事會、每月召開集團行政會、每學期召開集團全體教師會,呈現出各校區間相互借鑒管理機制、相互促進管理效能、不斷創新管理策略的良好發展態勢。
課程互融,各盡其妙揚特色
集團以課程建設為發展主線,秉承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兩大策略,不斷推進課程建設。在開設的校本課程中,校區之間約有二分之一的課程互融,同時各有側重,凸顯出各自特色。
博學校區構建了一致、自主、開放的課程文化體系。該校根據禮、體、藝的特色,結合學生需求,自主開發課程,集中打造《童·趣》《文·彰》《武·藝》《客·創》四類67門校本課程,同時讓足球、葫蘆絲、武術、戲曲等課程按年級走進課堂。學生“我的課程我做主”,實行網上選課、選班上課、網上評價,讓孩子們智趣靈動、個性飛揚。課程建設推動了學校的發展,精品校本課程走上了省級、全國乃至國際舞臺,獲得廣泛贊譽;課程建設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一批優秀教師脫穎而出,出版了《為兒童設計的學程》《與課程同行》等叢書。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將家校、校社共建也作為一項課程,形成了家委會管理互動、家長學校教學互動、家長志愿者服務互動、家長講壇體驗互動、校社協作互動等“多元互動”課程。學校還在“適應、制度、書香、感恩、管理、夢想”六大年級文化基礎上,推進班級文化建設,形成“一班一品”的育人文化。
課程建設同樣也是新華校區發展的靈魂。該校區構建“追夢”校本課程體系,將科技與藝術特色的打造與校本課程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夢·真》《夢·善》《夢·美》三大類16門“追夢”校本課程。學校全面普及科技課程,科學實驗站、機器人、3D打印等課程,并將葫蘆絲、古箏、琵琶、二胡等民族樂引入課堂。一年一度的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讀書節則為三角湖學子搭建了展示互動的平臺。
集團還將靈動教育、生命教育與國際教育相融合,開設了國際理解課程,每周兩節法語課、英語表演課,積極與美國、新西蘭、英國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的學校締結姊妹校,組織學生定期與英國Bea rwood學校的小伙伴們進行視頻交流,開發了國際研學旅行課程,2011年、2012年、2017年、2019年分別組織學生赴美國、新加坡、英國以及中國香港等地的學校進行友好交流活動,增進了理解與交流。
同時,集團重視對課程的評價,通過課程開發、課程展示和學生評價三個維度來評價課程,每年評出“十大校本課程”,每學期評出“課程達人”,同時博學校區以“水精靈”為評價媒介,新華校區以“筍芽寶貝”為評價媒介,實行班級、年級、學校三級晉級形式,結合小組合作學習,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全方位、立體化評價體系。
教學共研,教師專業同成長
教師是學校發展之本,教師培養與發展是教育集團的重中之重。集團充分發揮“教師發展中心”“集團服務中心”“黨群辦公室”的職能,開啟了教師互研、共生共長的模式,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一是教師交流有機制。集團實行教師“剛柔”并濟的流動。剛性流動是指在一定年齡范圍的教師在一所學校工作滿6年后必須交流到其他校區共工作3年;柔性交流指校區間的多方式的短期交流活動,如跨校區任課制。在新華校區剛剛成立之際,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老師是博學校區的骨干教師,而新華校區新招聘的20名教師交流到博學校區。這樣既有利于新校的發展,也有利于對新教師的培養,打破了校區編制局限,讓教師形成歸屬感。
二是跨校區教研成常態。集團共享專家、骨干教師資源,組織集團骨干教師指導各校區教學教研工作;搭建教研平臺,實現同步教研,校區之間每周開展學科教研,探索課堂教學方法、學科建設;每學期開展課堂教學評比、展示、競賽等活動。
三是教師專業發展有重點。博學校區通過備課組建設工程、書香工程、培訓工程、基本功培養工程,促進教師整體提升;通過“藍青”工程、名師工程、骨干教師培養工程等,促進不同層次教師獲得發展。新華校區則以課堂教學為抓手,強化校本研修,通過專家引領、“藍青”結對、外出培訓等途徑,加快教師隊伍建設。
四是建立統一考評機制。集團完善了干部教師考評聘制度,績效獎勵統一標準、統一考核、統一發放,職稱評定、評優評先實行統一標準、打通指數、自主申報、統一考評。統一考評打破了校區編制局限,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資源共享、團隊互助,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讓教師深切感受到作為三角湖小學人的責任與榮光。集團服務中心還統籌教師活動,與黨群辦公室精心組織“迎新集團教師戶外拓展”“教育集團教師素養展示暨總結表彰大會”“集團教師新春踏青”等活動,凝聚集團教師同心同行。
三年來,集團堅持開放辦學,在區內建立了以三角湖小學博學校區為牽頭校,三角湖新華校區、黃陵小學為成員校的第七學區;同時與省外名校開展掛職交流活動,集團先后迎接了來自重慶、云南、四川、海南、新疆、山東、廣東、北京等地的教育同仁參觀學習,累計達1000余人次;學校教師受邀赴海南、新疆、云南、四川雅安、江蘇揚州等地進行經驗交流,課堂展示達46次。
“理念互鑒、課程互融、教師共研”促進了集團師生生命的生長共融、各校區的個性發展,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的良好教育生態。三角湖小學教育集團將始終追溯學校文化的根脈,堅守學校文化的根基,重視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努力創造師生生命生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