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石穎

勞動教育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勞動是以身體力行的方式獲取知識,幾乎是人類文明起源發展的最主要手段,勞動教育曾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傳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關鍵一環。古人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在新時代“勞動教育”是我們砥礪前行、創造美好生活最有力的實踐。
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小學確定了以“農場勞動教育課程”(以下簡稱為“農場課程”)實施勞動教育的路徑。通過建設“農場校區”,構建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讓學生完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讓勞動教育真實發生。課程體現了勞動教育中一般的生產生活勞動和富有創造性的勞動活動,直奔勞動教育的精神內核,讓勞動教育更具有“靈魂”,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幸福成長。
玉泉小學的“玉泉人·育全人”幸福教育課程體系包含三大部分,即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實踐課程。勞動教育課程在三大類課程中分別有其不同的存在和實施樣態,由基礎到拓展到實踐的課程設計,既遵循了人的發展規律,體現了育人方式的層次性,又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全時空的勞動教育環境。
構建以農場校區為依托的“農場勞動教育課程”,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生存、生活和生產環境,以“親臨、親觸、親做、親悟”為原則,打開兒童與世界的通道,充分服務于學生勞動素養和勞動觀念的培養與形成。這既是課內勞動課程和家校勞動課程的有益補充,又是落實最高層級目標的勞動課程。
真實的學習引發對萬物的觀察和尊重。在玉泉農場課程中,孩子離開了刷題、離開了鋼筋水泥的城市。課程融合了自然觀察、游戲、創意、藝術等內容,在真實的勞動環境中打開五感,觀察、體驗、思考、分析和創造,彌補了學校教育沒法觸及的那一部分。
在《自然觀察》課程中,孩子們為了一片樹葉上的蟲洞,追索到了一只毛蟲,當他們了解到弱小的毛蟲為了生存,在螞蟻和鳥類這樣的天敵面前,用盡了警告、防御、模仿、隱形、恐嚇與甜蜜合作等手段時,孩子們驚嘆于毛蟲的頑強不息,懂得了對弱小但頑強生命的尊重與贊揚;當孩子們注目一朵花,看到昆蟲沿著花朵的一道道條紋進入花心,他們看到了生命的神秘、樂趣與魅力;當孩子們玩了種子飛行游戲,目睹了在風的作用下,種子的絨毛、翼翅、葉輪與風與氣流的配合,呈現出遠近不同的飛行效果時,他們驚嘆于大自然的神奇魔力……于是,世界在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是課本上單一的、固定的形象,他們在自然的真實的學習中窺見的是一個流動的、多變的、千絲萬縷互聯的、值得探索的神秘世界。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玉泉小學的學生們走進農場,把自己的生命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的時候,獲得的這種對生命萬物的覺察和尊重,將會遷移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一種難能可貴的素養,沉淀為生命的底色。生命教育以這樣的方式悄然地嵌入到玉泉學子們的心里、行動上,他們對于生命的誕生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和敬畏之心,又從過度保護導致生命的終結中體會到遵循自然與生命規律的重要。
感受“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意義。放手讓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通過勞動讓孩子學會平等待人,尊重勞動,這是勞動教育的應有之義。在農場,學生的兩餐要靠自己來制作。在“食育課程”中,孩子們去農田采摘韭菜,去雞窩里撿拾雞蛋,然后和面、做餡、包包子、包餃子,自己生火,或蒸或煮;或動手把黃豆變成豆漿、豆腐花、豆腐腦、豆腐,最后再變成餐桌上美味的豆腐菜肴……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分工,“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不僅懂得了“勞有所獲”的道理,更體會到了勞動帶來的參與感、成就感、價值感,以及結合在一起的“幸福感”。
當勞動與幸福產生關系的時候,人才會樹立起正確的勞動觀,玉泉小學踐行的幸福教育理念在這片農場上再一次生根開花,真切地感受到了“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意義。
在勞動中明理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五年級的小女孩敏敏,有嚴重的交往障礙,從不與同學和老師交流,常常往桌子底下鉆。可就是這樣一個小女孩在農場課程中實現了自我超越。在《爬樹課程》中,學生們幾人一組,在教練的指導下學習爬樹,其中有膽小的、體力不支的、不擅長運動的,但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團隊的鼓勵一一過關了,只有敏敏一直躲在后邊不敢露頭。老師和團隊同學不斷地鼓勵她,敏敏終于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并最終爬到了目標高度。那一刻,敏敏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就這樣一個小小的突破,使她獲得了從未有過的開心與滿足,她重新認識了自己,老師把這段視頻發給她的媽媽,媽媽流下了欣喜的眼淚。從那天起,敏敏變得開朗,她終于敢面對別人的目光,學會了用微笑回應別人。
每一個從農場回來的學生都會帶著一堆的“勵志故事”回家,這些故事的主角是他們自己——做到了什么、克服了什么、解決了什么事……那份自信與滿足如神奇的種子一樣在他們心里、行為里開花、結果。相信今后的他們會用“明理”和“自信”作為雙槳,將自己的未來駛向更遠的地方。
“勞動場”是有效的“學習場”。農場課程其實就是一種“做中學”的課程。在“做”中不斷發現并吸收新的知識和技能,在不斷挑戰中提升自主發展意識、學會學習的能力、高階思維水平、批判探究的精神、創新創造的能力。在《制作艾草包》一課中,一個男孩在第一輪制作中失敗了,他做的艾草包由于針腳太大,艾草都從縫隙里跑了出來。讓大家驚訝的是,作為一個平日里積極性不高、動手能力不強的學生,他沒有放棄,而是重新認真研讀了學習手冊中的方法指南,又跑去向女孩子“取經”、向老師求教,通過自己的努力嘗試,他不僅做出了一個精致的艾草包,還別出心裁地在上面點綴了自己設計的圖案……一個精致的艾草包喚醒了他自主發展的意識。在這個過程中,毅力與耐心、學習的方法、虛心的態度、動手操作的能力都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農場課程對學生而言不僅充滿著新奇和挑戰,同時還是引發其創新創造的源泉。在勞動中,孩子們學以致用、創新創造能力都得到了發展與提高。看似一個“勞動場”卻是有效的“學習場”,這體現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意義。
在勞動中五育相長,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勞動教育是“德智體美”四育發展的沃土,“德智體美”四育同時也貫穿于勞動教育的始終,在勞動教育中四育皆可以得到有效地促進與發展。從2018年海淀區的學業發展報告中可以看出,玉泉學生的學業水平和非學業水平都呈現不斷攀升的趨勢。學生德與智兩方面水平的不斷提升與學校豐富多彩的實踐類課程,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農場課程是分不開的,學生興趣、意志、品質在這樣的課程里得以建構和發展。
因為有這樣的課程,學生更喜歡學校,他們認為這是一所充滿幸福味道的學校,學校總會想方設法讓他們的學習生活變得不一樣,變得充滿驚喜,同時又收獲滿滿。一個面臨畢業的六年級學生在畢業文集中寫道:“我深深地愛上了這所學校,這個班級,這里所有的老師、同學,還有我們的大白熊校長,他懂我們!他怕我們學習太枯燥,經常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讓我們領略大自然的色彩,其中農場課程最讓人難忘……”
玉泉小學提出的幸福教育辦學理念,就是追求教育的原生態,以兒童為本位,以課程為核心,將教育目的和本質回歸到人的自身,促進學生感受幸福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幸福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