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嘉莉
摘 要:在當今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渴求來看。著力開拓STEM視域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結合語文教學面臨的困惑,從STEM視域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本質出發,探尋STEM下的語文學科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與語文閱讀教學的契合點。研究STEM視域下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學生閱讀方法、語文課堂STEM特色。借助開展的STEM教育學習和培訓的平臺和推動,尋求一些有效的具有STEM特色的語文課堂實施方法和閱讀活動方案,力求在STEM視域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能體現對學生積極、具有融合思維、集體創新的品格的培養。
關鍵詞:STEM、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一、STEM教育的緣起和意義
在《廣州市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中提到:“到2020年,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率先建成學習型社會和人力資源強市,打造世界前列、全國一流、廣州特色、示范引領的現代化教育”。在廣州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推動下,結合語文教學面臨的困惑,本文從STEM視域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本質出發,探尋STEM視域下的語文學科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與語文閱讀教學的契合點。
2011年,美國佛吉尼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學者GeorgetteYakman提出STEAM,其中A不僅僅代表藝術,而是指美(Fine),語言(Language),人文(Liberal),形體(Physical)藝術等含義。STEM教育的過程不僅是把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知識進行簡單疊加,而是特別強調將本來分散的四門學科自然地組合形成新的整體。總之,不論是STEM教育還是STEAM教育,都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不被單一學科的知識體系所束縛,促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進行跨學科融合,鼓勵學生跨學科解決問題。[1]
STEM教育的藝術性強調在自然科學教學中增加學習者對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關注與重視,[2]例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增加學習美術、音樂、社會、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學生對STEM與生活聯系的理解以及提高學生的判斷力。概括來說,本文的意義是以閱讀為基礎,從廣義STEM的角度解釋語言技術,探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二、初探STEM視域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程
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閱讀教學模式單一,高中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深受“老師教,學生聽”的傳統函授課的影響,讓這種閱讀教學模式成為了固定上課模式。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教師沒有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擔心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高中階段,學生學習本來就要求主觀能動性,所以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必須改變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而現當代,要求綜合型人才的呼聲逐步增強,任何學科的基礎又與語文閱讀能力息息相關。STEM視域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求著眼于“教”的狀況不多,所以正面讓學生閱讀的量和發散的點增多,為此,我們嘗試開展了“STEM視域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相關課程:
(1)依賴高一、高二語文課本中的有關文章展開STEM特點的課程,如:小說、戲劇、文言文人物傳記等單元,通過舞臺劇形式,朗讀表演形式,貼畫繪畫形式,讓語文教學能融合多學科使學生深入了解文章的主要精髓。
(2)在學校文學社閱讀課中選取相關內容和音樂、美術、物理、數學等學科之間融合進行STEM視域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3)與學科主導的自覺探索、多元協同的自發編組不同,本課程的基礎在本校組織下開展,是本校校本課程的集體重構。例如:本校“一葉一世界,一畫一經典”校本教程、2018年6月21日學校科技節“樹葉貼畫”比賽活動、“經典美文活動”等。本校經常面向專家、領導、同行以及師生、家長,開展各種綜合性的展示活動,每一次活動都涉及多種學科能力,在各科課程的學習與實踐中內引外聯,活學活用。
人們在不斷地有意無意進行著語文閱讀,在這過程中有些獲得了人生經驗、有些找到了社會規律、有些成為了各自領域下的佼佼者。在全國掀起的閱讀潮中,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貌。由于文學作品是以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結合不同的寫作方式來反映生活,是具有STEM特色。比如,最簡潔而又內涵豐富的詩歌,當學生讀到李白,白居易,杜甫這些著名詩人的詩歌,就能學習到他們所生活的年代的思想文化、人文環境、地理歷史、科技發展等方面的知識。
又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第7課詩三首中《短歌行》時,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詩歌,用自己喜歡的曲調試唱《短歌行》,而其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詩經中的詩句,可以結合歷史學科拓展當時社會的人文風俗。“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則要求學生用樹葉貼畫的形式表現出曹操當時渴求賢才的心情。那么學生就要考慮用什么樹葉,用什么方法制造干樹葉,用什么色彩去表達曹操的心情。這里融合了化學,生物,美術三門學科的內容。整篇詩歌學習完后,學生不但能準確理解曹操這個人物的評價定位,而且收獲了不同學科的不同知識,運用已經學的,又學到新的知識。課后還有要求學生反思,還能用什么學科去表現這首詩歌,有些學生用了中國山水畫,漫畫,又制作了動畫,最出彩是制作了微電影,學生課外主動完成,完全擺脫了傳統閱讀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語文閱讀教學中最難的一門是文言文,對于如何學習文言文,歷年來都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難點。在《鴻門宴》中初步嘗試了STEM課程。文言文難點在于時代久遠,語言對于學生來說生僻,傳統教學模式上,學生普遍反映枯燥無味,而STEM課程正是“百味瓶”,老師引入了一個問題:“把所有的人物穿越到現代,自主研究人物的語言,服飾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政治科的有關內容“如何最大效益經營好自己的軍隊?”這個“百味瓶”是學生自己選取自己喜歡的“味道”,所以學生吃得“香噴噴”!
明確STEM視域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同時學生的STEM素養又能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得到表現,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又如學生在學習戲劇《雷雨》時,可以通過話劇的形式(美術、音樂、語文三科融合)呈現再創造學習并能加入自己不同的理解,給原作品注入“新血液”。學生在STEM課程特色的要求下,提出最后一幕的背景音樂可否是貝多芬的《命運》,很明顯,學生沒有對貝多芬創造《命運》的背景了解清楚,通過STEM視域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就《雷雨》的學習,讓學生初步了解了中外戲劇的發展和中外音樂不同的譜曲習慣,以及涉及到了社會人文性的探究。學習完《雷雨》,學生進一步提升了語文閱讀和鑒賞能力,并兼容了多學科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
三、STEM視域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成效
語文閱讀教學發展應以培養學生具有STEM素養為己任。語文教材,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對祖國大好山河、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能體現STEM特點的內容,這是以語文學科為基礎,大力發展STEM視域下高中語文閱讀的重要有利條件。沒有一門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能夠離得開語文,因為,我們都要用言語來表現自己生命的存在,但語文的主導只是為了在課程建設中集美采長,更好地彰顯學習者自身和周圍世界的魅力;多元協同是所有學科的權力與自由,每門學科都可以和其他學科結成或松散、或緊密的聯盟,在彼此的配合與烘托中各美其美。
嘗試開展STEM特色的語文閱讀教學課程,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運用正確的方法學習科學知識,激發學生潛在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端正其人生觀、價值觀和改變世界做出貢獻,學生反思學習過程中產生新思想,促進社會發展。STEM教學所呈現的教育結果,實現了相互交流、合作、達到共贏。[3]
2018年度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184430044)、廣東省教育技術中心2018年教育信息化應用融合創新課題(18JX07014)“薄弱高中實施STEM課程個性化模式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黨生.STEAM融入大教育格局的思考與探索——第三屆全國中小學STEAM教育論壇掠影[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21):61-63.
[2]余勝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04):13-22.
[3]倪岑.我國青少年科學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