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影響其優勢的最大化發揮。本文試圖探討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高效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高中歷史;應用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已普遍使用,大多教師也掌握了一些多媒體技術。但在應用多媒體技術時,存在諸多困難,影響了實效。本文結合高中歷史課堂實際,試對多媒體技術應用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體建議。
一、應用多媒體教學時存在的問題
(一)多媒體技術使用不夠
1.多媒體技術普及程度不高
就目前情況看,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是不均衡的:由于受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部分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狀況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多媒體教學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是教學現代化改革的重點。
2.對現代教學技術運用程度不足
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一些年齡大的教師多媒體技術掌握不好,在課件制作等方面不夠得心應手;(2)部分教師觀念陳舊,信息化教學能力偏低;(3)多媒體教學公開課化,這些教師雖然使用多媒體教學,但教學觀念仍是傳統的,發揮不了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反而降低了教學成效。
(二)多媒體課件制作不精
制作多媒體課件是需要一定技術支撐的,部分教師在制作歷史課件時存在很多問題。總結起來,效果不理想的課件主要包括制作簡單、不經歸納綜合的粗糙型課件,不加選擇整理的龐雜型課件以及一味追求最新“高科技”的失控型課件等幾種類型。這導致課件對歷史教學的輔助作用十分有限。
(三)多媒體技術運用失當
1.教師領導地位的喪失
課堂上教師的領導地位表現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教學條件,激發每一個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①多媒體技術廣泛使用后,有的教師讓計算機從頭演到尾,錯誤地認為多媒體可以取代教師,忽視甚至忽略了教師的作用。如在講授選修課《明治維新》時,視頻和圖片輪番呈現,雖然直觀形象,再現了歷史,但是教師卻從課堂的引領者變成機器的操作者,對于教材內容剖析不夠,講解不透。這就使得多媒體教學的效果不佳,教師的主導地位也在計算機的咔嚓聲中丟失了。
2.忽視師生交流
在課堂上,我們“往往有一種過多關心學習情境而忽視學習者和學習過程的傾向”,這就忽視了教育心理學中三個焦點區域②的“相互重迭和相互關聯”③。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互動,需要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教師的引導,可有的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不注意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傳統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都被聲光電湮沒了。
3.忽視傳統教學手段
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教學方式有其優點:老師在黑板上邊講解邊板書,學生可以邊聽邊想邊記筆記。但為突出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一些老師不從教學實際出發,一味跟風使用,卻忽視了傳統教學的長處。傳統手段可以快速解決的問題,非要牽強使用多媒體,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結果破壞了課堂教學的結構。有的教師喜歡將大量思維過程和歷史知識的板書寫入課件,其實學生對其印象并不深,甚至都來不及記筆記。
二、如何發揮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優勢
著名教育專家馮恩洪教授認為,中國教育的支點是課堂。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把多媒體技術運用自如,成為新時代教師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認真做好課堂多媒體教學的頂層設計
1.學情決定課堂,抓好教學設計有效性,不要逢課就用多媒體
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時,首先要聚焦教學設計,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只是為了激起學生學習趣味、提高課堂效率,如有更有效的方式可另擇他法。教學設計有效性來源于教師明確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千萬不要為了迎合現代教育技術的潮流,把人為式“填鴨”變成機器式“填鴨”,這樣不但無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反而會把學生搞得疲憊,把自己搞得狼狽。
2.多媒體教學要重實用、看實效,按步驟落實教學設計
一般認為,教學設計的第四個步驟才是設計教學策略,即對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的設計,而之前需要我們做到“規定教學的預期目標”,“分析學生的起點狀態”,“設計教學內容”④。只有遵循這些步驟做好設計,教學才不再是知識為中心,而是任務為中心,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教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二)嚴格把控恰適度,重視多媒體技術使用中的心理學問題
1.學生課前要做好充分預習
“學習者能否從呈現的學習媒體中學到東西,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習者對呈現媒體的特性及呈現材料的準備狀態。”⑤因此教師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要做到兩點:一是要使學生具有一定有助于課堂教學的知識儲藏(如不熟悉的歷史詞匯、專業術語);二是要提前為學生提供有關所使用的教學媒體的必要的知識,讓他們能夠“了解媒體呈現材料的獨特方式”,以便于在課上“學習時抓住重點、抓住最佳時機進行觀察”⑥。
2.教師課上要適時調整教學呈現方式
多媒體強大的視聽效果呈現出的刺激異常激烈,學生在產生反應時,經常“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但卻是次要的、無關的刺激所干擾”,而且時間長了會神經疲勞。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情境的變化和課堂實際適時、適度、適當調整,對學生注意力進行引控。如看完一段較長視頻、可能引起學生疲勞時,通過提問、閱讀等方法,對學生注意力進行調控,“或采用別的辦法活躍、輕松一下課堂氛圍”⑦。
三、結語
高中歷史教師的身份,需要我們做跨界的學習者和學者,需要把歷史學科同教育科學、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結合的方法、技巧需要我們根據自身條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深入挖掘。我們拒絕紙上談兵的教條和夸夸其談的說教。只有這樣,才能高效完成課堂任務,才能不負教育賦予我們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張承芬主編:《教育心理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97頁。
[2]即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
[3][美]林格倫(H.O.Lingren)著,章志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版,第23頁。
[4]皮連生:《知識的分類與教學設計》,《教育研究》,1992年第6期。
[5]張承芬主編:《教育心理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頁。
作者簡介:李亮,1985年12月,男,漢族,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