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民
1.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極值問題
1.1、使用三角函數
三角函數是數學中一種常用方法,在物理極值求解中使用三角函數可以將問題簡單化。三角函數極值問題一般在力學、交流和電磁物理學中應用比較廣泛。
例1:一足夠長的木板,上表面與木塊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重力加速度為g,木板與水平面成θ角,讓小木塊從木板的底端以初速率v0沿木板向上運動。隨著θ的改變,小木塊沿木板向上滑行的距離x將發生變化,當θ角為何值時,小木塊沿木板向上滑行的距離最小,并求出此最小值。
1.2、借助二次函數
二次函數解決方法在運動學中應用頻率比較高,借助二次函數可以將問題簡單化、直觀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提升學生物理問題解決效率。
例2、如圖所示,光滑半圓軌道豎直放置,半徑為R,一水平軌道與圓軌道相切,在水平光滑軌道上停著一個質量為M=0.99kg的木塊,一顆質量為m=0.01kg的子彈,以vo=400m/s的水平速度射入木塊中,然后一起運動到軌道最高點水平拋出,當圓軌道半徑R多大時,平拋的水平距離最大?最大值是多少?(g取10m/s2)
對子彈、木塊由水平軌道到最高點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取水平面為零勢能面,設木塊到最高點時的速度為v2,有
1.3、通過數學圖像解決
物理圖像可使物理問題變得更加直觀,使用圖像要明確橫、縱軸截距、斜率、面積的物理意義,有時用來處理極值問題非常方便。
例3、甲和乙兩個物體同時、同地、同方向由靜止狀態出發,其中甲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4m/s2,在4s之后改變為勻速直線運動;乙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2m/s2,10s之后改變為勻速直線運動,求乙物體追上甲物體之前兩者之間的最大距離。
解析:由v=at可以得到,甲車經過了4秒之后其速度為16m/s,乙車10秒時的速度為20m/s,甲乙的v-t如圖所示,從圖像中可以看出,兩圖像在8秒末相交,此時的距離也是最大的,依據v-t圖像和時間軸之間的面積就能夠求出位移,斜線區域面積則是乙追上甲時的最大距離,因此,兩個物體之間最大的距離是1/2×4×16m=32m。
1.4、使用不等式
例4、在傾角為37度的粗糙斜面上距離斜面底端s=1米處有一質量為m=1kg的物體,受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沿斜面開始下滑,到達底部時即撤去水平恒力F,然后在水平面上滑動一段距離后靜止,不計物塊撞擊水平面的能量損失,各接觸面與物體的動摩擦因數為0.2。求:若改變水平恒力F大小,可使物塊總的運動時間最短,則最短時間為多少?
2.其他方法解決物理極值問題
2.1控制變量法
在物理探究實驗中,如果研究一個物理量與幾個因素的關系,經常采用控制變量,好處是能排除干擾,直接顯露每個因素對被研究對象變化的影響,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在求解追及與相遇的極值問題時,也會遇到極值受若干個因素的影響,此時若采用控制變量來分析,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使用物理臨界點方法
物理極值問題在物理學中較為常見,物理臨界極值問題主要有靜摩擦力的范圍引出的臨界極值問題,運動學中追及、相遇類極值問題,物體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的臨界點問題,傳送帶上的臨界速度問題等。
結束語
以上介紹的方法都是物理教學中常用的解決方法,在具體應用中,教師要告誡學生注意尋找物理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臨界點的范圍,通過范圍尋找關系,在求解和計算中要借助物理公式進行解決,得到最終的結論。不論使用哪種方法,學生都是建立在對物理題意進行分析和研究,尋找出符合題意的方程和圖像等,堅決不能將物理問題數學化直接解決,那么就會失去物理知識的原有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