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偉 崔釗

摘 要:目的:探討“太極游藝新簡易二十四式太極拳”短期集訓對于青少年健康體適能及睡眠質量的影響。方法:比較“太極游藝新簡易二十四式太極拳”短期集訓前后57名青少年體重、坐位體前屈、閉眼單腳站立、1分鐘仰臥起坐、20米折返跑及睡眠質量情況。結果:經過一周太極拳集訓后,受試者坐位體前屈成績平均增長1.38±1.88cm,閉眼單腳站立時間平均增加? ?33.01±70.19s,20米折返跑單程完成次數平均增加9.16±9.52次,睡眠質量評分平均降低1.05±1.9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體重及1分鐘仰臥起坐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太極游藝新簡易二十四式太極拳”短期集訓有助于改善青少年柔韌性、平衡性、心肺功能及睡眠質量。
關鍵詞:太極拳;體適能;睡眠品質;健康體適能
中圖分類號:G80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1002-7475(2019)04-139-02
青少年時期的健康體適能指標對于未來的健康情況有重要的預測價值[1]。體適能欠佳意味著較高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2],較差的身體成分比例[3],較弱的認知控制能力[4],甚至影響長遠的專業(yè)成就[5]。睡眠質量是衡量生活質量的重要指針,也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太極拳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受到國內外越來越廣泛的重視與認可。以往的研究多針對中老年人,關于太極拳對于青少年體適能的研究相對欠缺,本研究對該領域進行適當補充。
1“新簡易二十四式太極拳”及其短期集訓的由來
學院太極源自臺灣師范大學,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與發(fā)展,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規(guī)范、完善的教學體系。每年暑期,兩岸學子齊聚北京大學,進行短期太極拳集訓。本研究通過比較57名青少年在2017年8月參加集訓前后體適能與睡眠質量的變化,探討“太極游藝新簡易二十四式太極拳”短期集訓對于青少年的價值。
2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參與2017年8月北京大學“太極游藝新簡易二十四式太極拳”短期集訓的57名青少年,平均年齡20.56±? ? ? 3.85(10-29)歲,其中男生32名,女生25名。
2.2實驗方法。太極拳教學以《太極游藝:新簡易二十四式太極拳》[6]為標準教材,以太極拳松柔功操、筑基功操及新簡易二十四式太極拳套拳為基本內容,通過教師演練教學、集體練拳、助教帶拳糾正以及太極拳基礎理論與傳統文化教學等形式進行為期一周的集訓。
體適能主要比較指標包括體重、坐位體前屈、閉眼單腳站立、1分鐘仰臥起坐及20米折返跑。坐位體前屈和仰臥起坐依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進行測試。閉眼單腳站立測試方法為聽到口令后抬起任意一腳并閉眼,支撐腳移動或抬起的腳落地時停止,記錄維持單腳站立的時間。20米折返跑要求隊員在相距20米的兩個標志物之間,以不斷增加的速度進行帶有間歇的折返跑。在完成每個2×20米后有5秒的間歇時間,節(jié)奏則由錄音機播放的聲音信號來控制。記錄完成單程的次數。
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進行測量,分數≥8分者為睡眠質量差。
2.3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2.0進行統計學分析,測試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偏差表示,采用描述性分析、配對t檢驗及卡方檢驗等統計學方法,P<0.05 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
3結果
3.1集訓對于青少年體適能的影響
受試者集訓后坐位體前屈成績平均增長1.38±1.88cm,閉眼單腳站立時間平均增加33.01±70.19s,20米折返跑單程完成次數平均增加9.16±9.52次,此三項測試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受試者集訓前后體重及1分鐘仰臥起坐結果無顯著性差異。
3.2集訓對于青少年睡眠質量的影響
集訓后受試者睡眠質量評分平均降低1.05±1.94。睡眠質量差,即分數≥8分者由11名(19.3%)降至3名(5.3%),經卡方檢驗,結果具有統計學差異。
4討論
體適能是指人體所具備的有充足的精力從事日常工作(學習)而不感疲勞,同時有余力享受休閑活動的樂趣,能夠適應突發(fā)狀況的能力。其評價主要包括心肺耐力、身體成分、肌肉和肌肉耐力、柔韌素質、平衡性等方面。本實驗所選取的指標中,坐位體前屈反應身體柔韌性,閉眼單腳站立反應平衡性,仰臥起坐反應肌肉力量,20米折返跑反應心肺耐力。
太極拳是一項動靜結合、身心合一的運動,功效全面,內涵深厚。本研究顯示,短期太極拳集訓對于青少年的柔韌性、平衡性及心肺耐力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本實驗中,集訓前后體重及仰臥起坐無明顯差異,其原因可能在于,此兩項指標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改善。另外有研究顯示,經過一段時間的太極拳習練,受試者體重雖無明顯變化,但體脂率明顯下降,提示太極拳改善了身體成分比例[7]。
太極拳繼承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內在精神世界的改善不亞于對身體的改善。用心習練太極拳,有助于養(yǎng)成謙虛知禮的態(tài)度、溫和沉穩(wěn)的氣質和寵辱不驚的性格,從而遠離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本實驗從睡眠質量的角度,初步驗證了這一點。
大眾對于太極拳有一些常見的誤解。由于節(jié)奏較慢,太極拳往往被認為是低強度的運動,是老年人才練的“老年拳”。同時,太極拳的慢還體現在見效慢,不如其他運動一樣立桿見影。事實上,更恰當地說,太極拳是一項便于控制強度的運動,適合絕大多數人習練。通過科學的教學與訓練安排,本次集訓在短時間內完成了較高強度的訓練,所有學員都順利完成了集訓,并且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短時間獲得如此顯著的效果,也與青少年可塑性強有關。由于平時缺乏鍛煉,生活習慣不佳,很多青少年處于亞健康的狀態(tài)。太極拳調整了身體與精神的狀態(tài),煥發(fā)了青少年的活力,達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以往有關太極拳對于健康價值的研究很多,但結果卻大相徑庭。其原因可能在于研究中太極拳教學及訓練過程不夠嚴謹,鍛煉強度及效果未能很好的控制。本實驗中的太極拳教學團隊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并且以《太極游藝:新簡易二十四式太極拳》作為統一教材,同時配合科學規(guī)范的集訓安排,最大程度的保證訓練的規(guī)范性與嚴謹性。本次集訓基本安排如下:每日清晨進行1.5小時的晨練,以松柔功操、筑基功操教學與訓練為主,上、下午各進行1.5小時太極拳教學,以新簡易二十四式太極拳單式及套拳教學為主,晚間進行1.5小時的理論教學與答疑。此集訓流程既保證了足夠的訓練強度,又不至于出現過度疲勞或運動損傷的情況,使學員充分消化吸收所學內容,達到良好的學習與鍛煉效果。本實驗受眾以高校大學生為主,理解能力較強,能夠較好的理解基本要領,同時依從性較高,可以很好的配合實驗的完成,從而獲得較為可信可靠的實驗結果。
本次實驗期間,所有學員均未出現嚴重關節(jié)疼痛或損傷的情況。以往的研究顯示,太極拳練習者膝關節(jié)髕骨外移是導致其膝關節(jié)疼痛的主要原因,而髕骨外移則是動作錯誤造成的[8]。學院太極教學與習練過程非常重視基本功的訓練,包括松柔功操、筑基功操等,強調循序漸進,而不是僅僅關注套路、拳架的動作。規(guī)范化的教學可有效減少運動損傷的發(fā)生。
太極拳是可以伴隨人一生的運動,其深厚的內涵是取之不盡的寶藏。青少年習練太極拳,有望獲得更長遠的益處。本研究觀察了短期太極拳集訓對于青少年的價值,針對長期規(guī)范習練太極拳對于少年影響的研究目前正在進行之中。
參考文獻:
[1]Ascenso A, Palmeira A, Pedro L M,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but not sedentary behavior, are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obese adolesc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6, 175(3):391-398.
[2]Andersen L B, LauerseOrnelas R T, Silva A M, Minderico C S, et al. Changes i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predict changes in body composition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findings from the European Youth Heart Study.[J].Phys Sportsmed, 2011, 39(2):78-86.
[3]Ornelas R T, Silva A M, Minderico C S, et al. Changes i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predict changes in body composition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findings from the European Youth Heart Study.[J]. Phys Sportsmed,2011.39(2):78-86.
[4]Pontifex M B, Kamijo K, Scudder M R, et al. V. THE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OF ADIPOSITY AND FITNESS WITH COGNITIVE CONTROL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J].Monogr Soc Res Child Dev, 2014, 79(4):72-92.
[5]Sardinha L B, Marques A, Minderico C, et al.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6, 48(5):839-844.
[6]林添進.太極游藝:新簡易二十四式太極拳[M].2016.
[7]陳福刁,陳浩慶,張幗雄.太極拳鍛煉對大學生身體機能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25(4):121-123.
[8]徐偉軍,李英奎.楊式太極拳演習者髕骨外移現象及其糾正[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0):1414-1415.
作者簡介:
李超偉(1993—),男,漢族,江蘇盱眙人,碩士研究生,南京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