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
摘要:對幼兒實施德育教育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有著重要地位,幼兒期是人一身中的敏感期,是學做人的基礎期。全文寫了進行德育教育入手的幾個方面及針對幼兒年齡特點進行德育教育的展開。
關鍵詞:德育;行為;品德教育
現在的孩子從小便養成了“以我為中心、任性、驕蠻、無禮”等不良道德意識和行為,作為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幼兒期在思想、道德、法紀、心理等方面的發展特點,貼近幼兒實際,貼近社會實際,授之以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在德育工作中大膽嘗試,探索適合孩子實際的方式方法。俗話說:“要想學會做事,首先學會做人!”所以注重幼兒習慣的養成,從小讓幼兒樹立良好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它是開展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和保證。而尊重實際,因人施教,卻是實施幼兒德育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一、要有強烈的滲透意識
我國墨子曾說:"志不強者,智不達。"許多國內外的研究也顯示,智力發展好,聰明的人并不一定成功,而成功的人并不是都很聰明,但是他們卻擁有許多優良的品質和性格。如:堅強的意志力、自我控制能力、堅忍不拔、誠實守信的品質,樂觀開朗的性格等等。正是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促使他們走向成功。然而這些良好的品質和性格則應從小培養,因為幼兒時期是一個人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如果幼兒從小就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能提高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使感知、注意、觀察、記憶、想象、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并能承受一些困難和挫折,提高自身的抗挫能力。作為教師要注重孩子的養成教育,幼兒期養成的習慣可以影響他的一生,由于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環境的影響,其行為習慣各不相同,而幼兒期又是可塑性較強的時期,所以實施德育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教師在平時瑣碎而細小的工作中,不斷地引導、培養、強化,同樣,不良品質的改正,也需要教師因人施教地糾正和引導,加之幼兒年齡、接受能力上的差異,使用的教育方法就更不能千篇一律了。例如在語言活動中教師有德育的滲透意識,那么在關注孩子語言發展水平的同時,也會注意孩子一些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如安靜傾聽的習慣;舉手回答問題的習慣等等。而事實上沒有這些習慣,那么幼兒的語言水平提高也會大大打折扣。
二、融入日常生活使教育潛移默化
《幼兒園指導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常規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隨時隨地的進行教育。如:自己用小匙吃飯、洗臉、穿衣、疊被子……教師運用獎勵和表揚的方法要求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不僅手變巧了,小腦瓜變靈了,每天的勞動習慣也養成了。我們要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幼兒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比如:有的幼兒有不收拾玩具的壞習慣,如果教師一味批評,效果不會很好。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的閃光點,適時地進行隨機教育。發現幼兒穿戴特別整齊、漂亮,教師用稱贊的語氣表揚小朋友們:“咦,你今天特別漂亮,對不對”?幼兒肯定會高興地回答說:“對”,教師可趁熱打鐵說:“你自己漂亮還不是最美,你的房子也要跟你一樣漂亮才行,你看,你現在的玩具把屋子搞得亂七八糟,你說怎么辦好呢?”這時幼兒肯定會自覺收拾,教師要加以及時獎勵,并在同伴面前表揚幼兒,變批評為指導,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幼兒不良行為習慣也會逐漸改正。又如,游戲時玩具或頭飾主動讓給別人,孩子偶爾說出有禮貌的話語時,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事例進行隨機表揚鼓勵,引導幼兒養成辨別是非的好習慣,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凈化孩子的心靈.因為是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親眼目睹、親耳所聽,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時以別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為去教育影響幼兒的范例、榜樣也是一種良好的方法。幼兒的可塑性極強,通常被人們形容成一張"白紙"。在這方面老師和周圍的人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因為幼兒期社會性學習的特點是"模仿學習",無需別人來教,只要身邊有這樣的人、事,天長日久,耳濡目染,孩子們自然就會習得。又如我每次帶孩子外出,通過自己愛護花草,愛護公物,不亂扔果皮,給幼兒起到一個良好的模范作用;再如通過講《英雄王二小》《閃閃的紅星》等故事,去感化幼兒,促使他們從小就敬英雄、學英雄、做小英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徑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顯而易見的。
三、品德教育滲透于游戲活動中
品德教育的培養應從培養幼兒的社會化入手幼兒的社會化主要是學習與人交往,與社會交往,學習待人接物處事的規范。生活中有正直善良、有欺詐虛偽、有真善美、有假丑惡,光怪陸離,五光十色的事物,孩子的一切猶如一張純潔無暇的玉,需要教育者善于捕捉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例,不失時機且有目的的對兒童進行教育。而游戲活動是幼兒最為喜愛的一種形式,也是培養孩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重要形式。許多游戲活動都是模擬社會環境、社會角色的活動。在游戲中,幼兒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也在解決問題或糾紛的過程中,揭示正確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提高道德認知水平。比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媽媽”要細心照顧“孩子”,“孩子”要尊重長輩,“奶奶”累了,幫“奶奶”捶捶背,“奶奶”病了送她去醫院,幫助“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游戲讓幼兒懂得了尊老愛幼。幼兒在游戲中扮演著各種角色,逐步認識并理解角色的義務、職責,不斷學習著社會經驗和行為準則,進而使同情心、責任感得到發展,并逐步養成互相幫助的優良品質。
四、德育教育融入家庭讓家長共同參與
幼兒往往對來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響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要培養幼兒的優良品德和行為習慣,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教師針對孩子在園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定期交流,通過個別交流、家訪、向家長推薦一些教育幼兒的文章等多種形式,了解家長的育兒方法,改變一些家長的教育思想。比如:教師在學校比較重視幼兒的德育教育,教師重視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幼兒在學校里一旦說臟話、欺負別的小朋友、踐踏草坪,就會受到教師的批評,可是幼兒回到家里家長卻忽略了德育的培養,當該幼兒在家里罵臟話、亂踏草坪時,家長不注意對幼兒進行批評、教育,這樣教師的教育就起不到根本的作用。教師對此就要積極改變家長的教育方法,告訴家長不可以睜只眼閉一只眼,要讓家長體會到幼兒德育培養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應該與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我們利用家園聯系手冊、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訪等活動與家長進行較深入的交流,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活動與表現,掌握幼兒在家庭中思想品德變化的情況,制定較詳細的教育計劃,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時我們還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內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宣傳幼兒園的教育主張和對幼兒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長能夠按照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從而使幼兒園德育工作產生實效。
幼兒的品德教育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及各項活動是實施幼兒園德育的主要途徑,滲透是幼兒園德育實施過程的主要特點,即滲透在幼兒游戲、學習、勞動、娛樂和日?;顒拥恼麄€過程之中,滲透在幼兒與同伴以及與成年人的各種交往關系之中。總之,德育教育從幼兒抓起,并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兒培養成健康活潑、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責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