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熙 張天
學員的學習效果是否達到或超越教學目標,是衡量一名教員的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作為教員,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策略是否能激發學員的學習積極性,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教員在教學中要注意更新教學觀念,對以往教學策略和經驗教訓進行總結,對教學策略進行優化,特別是對教育內容的基本精神、核心任務和相應的知識點進行整合,達到教員與學員之間的良性互動。在教學中應倡導“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疑為主軸、動為主線”的教學思想,使教學達到以下的內涵要求。
一、要改善教學氛圍,讓學員有“安全”感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需求引起的,而需求又是分層次的,最低層次的是生理需要,高層次是尊重需要等。若學員在課堂中,在教員面前畏手畏尾,那課堂教學活動的效果必定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員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展現對學員的尊重,使學員在課堂中找到自信,給足學員“安全”感。做到這一點,教員要做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堅持學員“無錯”原則,從多角度評價學員;二是堅持民主原則,多和學員商量溝通,充分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三是堅持尊重學員人格的原則,不挖苦、不為難學員,不傷害學員的自尊。學員“無錯”,是說學員在理解、回答問題時,教員不要對學員的回答動輒就以“錯”、“這么簡單的問題都回答錯”等這樣的語言來刺傷學員,而是要以鼓勵為主,讓學員有話就說,有想法就表達,不求標準答案,增強自信心,去思考問題,這樣使學員的內心建立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安全感”。
二、要激發教學情感,讓學員有體悟感
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傳統的教學忽視了教學中的情感問題,把生動、復雜的教學活動限制于固定、狹窄的認知主義框框之中。在新的教育理論的理念背景下,教學中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來理解。它所強調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滲透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創新教育中的教學就是要突破單純地注重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的局限,把培養學員積極的學習情感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使學員具有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突顯五個觀念:一是教員權威轉變為教員學員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二是由強調苦學轉為樂學,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三是由單純的說教轉變為多向情感交流;四是由一味地批評學員轉變為讓學員品償成功;五是由學員害怕在學習過程中出錯轉變為允許學員出錯,從而增強學員的自信,鼓勵學員各抒己見,敢于發表見解。
三、要深化教學互動,讓學員有主人感
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員的“教”與學員的“學”相統一。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員和學員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首先,必須承認教員與學員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其次,強調教員學員之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教員與學員的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實現教學相長。教員與學員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學關系,既是教學手段,也是教學目的。通過合作,能使學員養成與人相處、善待他人的良好性格和集體主義精神。但合作更主要的是為了充分發揮學員的主體性。在改進學習方法的教學中,主要的有以下特點:一是讓學員充分參與,積極表現,在討論交流中,盡可能使每名學員都融入進來,充分發揮;二是克服死記硬背,提倡導趣、導疑、導思、導創,鼓勵學員大膽質疑、奇思異想;三是避免教員“滿堂灌”和“通篇問”,鼓勵學員勤思、多問、多練習,使學員在教員的指導點撥下,通過自身的嘗試、探索,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四是教員由傳統的知識轉向現代的學員發展的促進者,達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四、要開放教學模式,讓學員有靈活感
教學是預設與隨機、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是有程序的,因此表現出相對的封閉性。傳統的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從而使教學過程顯得機械、沉悶和程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學員的朝氣活力在教學中得不到充分發揮。創新學員課堂,首先要求教員把學員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引導學員在自我知識體系上理解記憶學科知識和技能,也就是要求教員在教學中鼓勵學員對教科書進行大膽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對內容大膽的質疑,勇于創新,充分尊重學員的個人感受和獨到見解,使學習的內容開放。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學員是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趣參與教學活動,使教學過程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因此,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創新學習的教學鼓勵教員與學員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
五、要強化“問題”意識,讓學員有興趣感
創新學習的關鍵是培養生活工作中的“問題”意識,因為“疑問”能產生認知沖突,促使學員積極思考,在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可能實現創新。教員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從中找到問題讓學員思考討論,就成了創新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在學習中教員要提出思考的問題,經過學員預先利用已有的知識思考,經過討論,出現學習過程中的高潮。通過這樣的問題討論,學員將對所學的內容、問題理解更深。
六、要突出教學實踐,讓學員有創新感
學員在課堂中的教學實踐活動,是學員在學科專業中實現由從理論到技能、從知識到能力轉變的重要途徑。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對學習中多動手、多實踐有很多精辟的論斷。韓非子說:“循名實以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陸世儀說:“學門從改知得者較淺,從力行得者較深,所謂躬行心得也”。毛澤東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他們都把實踐作為獲取知識、發展知識的重要源泉。在實踐活動中應用知識,也是學習知識,而且是創新的必要途徑。這是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規律,知識越用則理解越深,理解層次也越高。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容易遇到新情況,產生新問題,在探索中萌發解決問題的思考和方法,這就是創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