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闊 寧夢茹
摘要:《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在“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激發眾多的高校、中小學融入了各學科的傳統文化內容,高校對傳統體育的重視也愈之強烈。在眾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中國式摔跤是集民族性、競技性、觀賞性于一身的傳統運動代表之一,也被越來越多的高校作為體育公共課或選修課列入人才培養目標。作為本專業領域的教育者、實踐者和傳承者,將從新時代和高校體育發展角度出發,響應中共中央十九大提出的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戰略規劃要求,旨在研究高校開展本項目可預見性問題的分析,試圖提供新時代下中國式摔跤在高校強有力的發展性思路,其價值一是繼承發展優秀本土體育項目;二是培養高校學子的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三是豐富與擴充高校體育內容與內涵,為進入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形成必要的依據。
關鍵詞:摔跤;高校體育;機遇;對策
一、中國式摔跤在高校中面臨的“挑戰”
1.本土體育文化育人的功能“后勁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基本任務指出高校要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其中在文化育人質量提升體系中闡釋“以文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等方面著力培養德智體美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縱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思想百家爭鳴,主張異彩紛呈,尤其是外來體育洋文化對本土體育的沖擊,很多學生熱衷于跆拳道、拳擊、街舞、瑜伽等項目的學習,像本土體育武術、舞龍舞獅、中國式摔跤等運動卻沒激發學習的欲望,再加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由于長期被“遺忘”,在很多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很難找尋其蹤影,相比之下本土體育文化還未能強有力的在此扎根。
2.高校傳統體育發展與專業師資的困境
第一,各高等院校的辦學層次,教育性質,學科范圍不同,按自身的辦學特色,對學科建設的投入力度與側重點也不同。目前體育院校、部分師范類高校、綜合類高校才開設了體育教育、運動訓練專業,并有對應的學院或教研室,多數高校的體育課以公共課形式呈現,項目類別較少。針對傳統體育進高校面臨的問題,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高校“優選它”“發展它”“支持它”,為學校辦學特色增加民族體育的亮點。
第二,高校體育教師一般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教學能力要到達“一專多能”,雖然國內大多體育院校都開設了本課程,但因中國式摔跤專業沒有對應碩士研究方向,只有極少數人符合即時專業出身又是研究生學歷,所以高校聘用高質量專業人才難上加難。雖說高校體育教師經過學習和培訓也可以擔任教學,但大多并不具備專業的教學能力,也無法傳授它深刻的文化內涵與技術精髓。
第三,目前本項目針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專用版本教材甚少,現有的教材雖內容全面、重點突出,但運用于普通高校則顯得專業性過強,缺乏時代感,操作難度大等問題。
3.缺少大學生群體的競賽平臺
體育最高的呈現形式是競賽。目前,中國式摔跤賽事類別比較單一,一般為全國錦標賽、冠軍賽、農運會、俱樂部等,參賽對象為專業的摔跤運動員,導致了部分對本項目有熱情、有興趣、有天賦的“半路出家”的學生沒有競技與展示的平臺,更沒有奪得獎牌的機會。所以說“沒有賽事為抓手”,“沒有獎杯為背書”中國式摔跤項目很難贏得學校的扶持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新時代中國式摔跤進入高校的發展機遇
1.新時代下:高校是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主戰場
目前高校充分利用傳統體育文化來豐富體育課程的內容,中國式摔跤項目從健身價值、娛樂價值、文化價值無疑加大了對體育資源的開發及課程改革的推進,增加學生的選擇性。新一代中國青年群體充滿著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愈發強烈,繼承與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大任必須深入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占領高校優質的資源與學習平臺必然是發展本項目的主戰場。
2.新時代下:高校體育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主課堂
《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強調“要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銜接、培養興趣與提高技能相促進、群體活動與運動競賽相協調、全面推進與分類指導相結合的原則,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提升體育教育質量,健全學生人格品質,切實發揮體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素質教育中的綜合作用”。中國式摔跤作為高校體育科目的選擇之一,有它民族獨特的風格,也不再成為大眾不能學的“冷門”項目,其規則意識、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質的培養凸為明顯,為高校體育特色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三、中國式摔跤在高校發展的對策
1.依靠“政策”力量,推動項目發展
政策一《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豐富拓展校園文化,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抓好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
政策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傳統文化是國家興盛之基和民族生存之魂,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政策三《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見》指出:高校要把思想理論教育與價值引領放在發展首位,其中就包括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中。
教育部在2015年所列出的國家重點扶持的體育項目中,將武術排在第二而僅次于足球,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是新課標。所以說政策引領著高校對人才培養的目標,眾多高校陸續開展對本專業的招生,目前在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實行中國式摔跤單獨招生的有二十余所,在高校開設選修課的綜合類大學三十余所,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受到高度重視,陳寶生部長稱之為“固本工程”、“鑄魂工程”和“打底色工程”,在西方文化強勢入侵的現實環境下,傳統文化搶占青年教育陣地具有非常強的緊迫性與必要性,開展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課程也必將成為高校各學科發展的趨勢。
2.依靠“自身”力量,提升競爭優勢
以“強大的內驅力”推動項目在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內驅力一是頂層設計至關重要。官方協會中國式摔跤發展委通過的《中國式摔跤十年發展規劃》方案,明確指出在普競賽組織、普及社會、儲備人才、競賽組織、行業規范、產業市場、傳承文化扥更多個方面正確在2026年前獲得重大進展,同時也進一步規劃、部署了中國式摔跤未來10年的發展方案。劃分了2017年-2019年、2020年-2022年、2023年-2026年三個階段的戰略目標,第一階段基礎期,從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管理規范化、凈化賽場環境、打造良好的比賽分析、健全工作責任考核機制、實現協調發展;第二個階段過渡期,完成在全國的推廣工作,進而加速發展,在遵守法律的基礎上構建并完善長效管理體制,進一步促進行業水平及社會、國際影響力的提高;第三個階段是成熟期,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確保中國式摔跤運動在此階段實現健全發展體系、社會影響力大增、行業法治程度大幅度提高、取得良好的社會服務效益等目標,最終推動中國式摔跤行業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內驅力二是專業教師要秉承“革新精神”。首先是師資方面,教師要肩負傳承與發展優秀民族體育新時代的責任與使命,主動學習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技能與理論知識,高校積極組織或外派培訓的形式對本校體育教師的培養,比如參加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關于舉辦2018年各級各類體校教練員知識更新培訓班、全國中國式摔跤教練員培訓班等,支持本校教師參加知識與技能學習,強化其自身本領,逐步組建一支能勝任開展民族體育項目的師資隊伍,為開展中國式摔跤師項目奠定基礎。其次是教學方面,高校指導體育教學與優秀民族文化育人的價值和正確認識,內容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根據學生狀況、教學需求、專業教師經驗、項目傳承者技術經驗等,融入自由式及古典式摔跤等精髓,同時開展中國式摔跤訓練、教學、資質考核等工作研究,編寫具有時代特色、符合傳統中國式摔跤文化特點的專業教材。最后教師組織喜歡、熱愛、具有摔跤天賦的學生共同創建大學校園中國式摔跤組織,為學生提供課外專業指導與訓練,為專業項目的發展培養人才。
3.依靠“賽事”力量,點燃本土體育
以競賽為突破口,借助媒體增加曝光量。首先體育部門要做好競賽賽制的制定、舞臺的打造、競賽規則及比賽體制的設計與推廣。目前,官方比賽有錦標賽、冠軍賽、青少年賽和俱樂部賽等。青少司新出臺的二青會設置方案,中國式摔跤設置體校組、社會俱樂部組,男女兩個年齡組共計80個小項。大學生體育協會民傳分會舉辦的大學生錦標賽從2016、2017、2018年已經成功舉辦三屆。2018年大學生體協組織大學生中國式摔跤比賽,參賽人數達近500人。隨著中國式摔跤發展委員會一系列工作的推動,國內各項比賽參與人數更是屢創新高,僅2018年9月在山東聊城市舉辦的全國冠軍賽,參賽人數達900人。同時,體育院校的中國式摔跤代表隊也進入“白熱化”,開展院校包括天津體院、內蒙古師范、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成都體院、青海民族大學等十幾所高校。其次,通過豐富多樣的比賽來拓展媒體報道的內容,來宣傳其項目的文化歷史,運動內涵與社會價值,深入大眾尤其是高校新一代青年的群體的參與。最后,豐富高校的比賽活動,各高校間聯動組織聯誼賽、對抗賽,組建專業隊伍參賽專,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就。最后借助其自身力量擴大宣傳,高校和教師激勵學生自發建立中國式摔跤協會或組織,運用豐富多樣媒介手段,比如線上課堂、公眾微信號、微博來傳播本校的特色體育課程。
4.依靠“社會”力量,注入新的活力
當前,我國處于體育深化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社會力量在推動體育事業、體育產業等領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指導意見》指出“社會力量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鼓勵興辦多種形式的青少年體育訓練機構”,明確提出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指明了道路、方向。中國式摔跤在賽事舉辦的過程中也應該積極的為社會各界搭建參與平臺,通過吸收社會資金與社會力量的方式實現競賽活動的多樣化,允許專業部門或單位承辦中國式摔跤活動外,還要鼓勵地方政府、各地區高校、民營企業、個人等積極承辦相關賽事。自2014年至2018年期間,通過民營企業承辦全國青少年中國式摔跤錦標賽的方式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比如2016年由企業家出資舉辦的《跤壇英雄榜》首個商業賽事,到提供舉辦研討會、年會等各類活動的費用支持,再到挖掘整理中國式摔跤名人、名家訪談及影視資料的投入,都為中國式摔跤的發展工作注入活力。
四、結論
新時代下中國式摔跤項目在高校的發展應以國家政策為綱領,項目優勢為基礎,賽事與社會力量為手段,使得傳統體育項目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更好的在高校教學中“成熟落地”,使學生“如獲至寶”,讓中國式摔跤“重煥生機”。
參考文獻:
[1]燦莉.中國式摔跤在我國高校開展現狀及其面臨的困境研究[J].王武術研究,2018 (03):123-124+132.
[2]李龍.摔跤吧!別怕[J].成才與就業,2017 (09):30-31.
[3]唐文尚.試分析摔跤運動的教育價值和特點[J].亞太教育,2016 (27):280.
[4]朱建亮,葉偉.中國式摔跤推廣策略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 (05):425-428.
[5]史力夫.淺談大健康背景下體育教師的發展[J].當代體育科技,2017 (07).
[6]韋迪.凝聚社會力量辦體育[D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6539380469910570&wfr=spider&for=pc.2017.
[7]《華夏文化》編輯部.文化自信與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華夏文化,2017.
[8]許鶴.地方高校傳承與創新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路徑的探析[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8 (02):103-105.
[9]黃文輝.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教師培訓是時代的必然要求[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8 (0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