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華
打擊樂教學活動是藝術領域的常見活動。各種打擊樂樂器能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提高幼兒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能力。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有趣的、符合幼兒生活經驗的故事導入,利用語言、體態、聲勢、歌唱等多種表現方式,誘發幼兒內在的節奏感,讓幼兒在演奏活動中自然地動起來。在教學活動中有三種可利用的打擊樂的樂器,第一種是常規樂器,第二種是身體樂器,最后一種就是生活化樂器。關于如何將打擊樂游戲與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節相融合,潛移默化地將聲勢、體態、節奏等融入其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日常音樂滲透,讓幼兒初步感受音樂
幼兒能進行打擊樂的前提之一是要熟悉音樂,理解音樂的樂段、曲式特點等,但僅僅在教育活動中體現,是遠遠不夠的。于是,我通過在日常活動中播放一首首音樂給予幼兒隱形影響,激發幼兒的無意識注意,幫助幼兒初步感知音樂。月初,我會根據月計劃整理需要的音樂,根據音樂風格、表達特點在各環節中播放。比如每天早接待時,播放《歡沁》,讓幼兒在歡快、優美的音樂聲中開始一天的幼兒園生活;戶外活動時,《玩具兵進行曲》《胡桃夾子進行曲》等節奏明快的兒童歌曲陪伴著幼兒進行活動準備、隊列練習;幼兒集體飲水時,進餐時,《湖邊的孔雀》《梁祝》等舒適、舒緩的音樂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幫助幼兒放松自己,愉悅飲水、進餐……各個環節的活動內容不同,投放的音樂風格不同,幼兒可以接觸不同形式、不同音色的音樂作品,傾聽不同風格的音樂曲調。盡管音樂在這些環節中大部分是背景音樂,幼兒難以具體地感知、欣賞、操作,但幼兒是快樂的、自由的、自主的,這只是嘗試的起點,我追求的是學習的過程、發展的過程。
將音樂律動與幼兒戶外游戲將結合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藝術領域”分為兩大塊: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為了不讓幼兒感覺律動活動中的“感受與欣賞”乏味,在“表現與創造”環節不會過度興奮,我嘗試將音樂律動與幼兒戶外游戲將結合,充分運用戶外活動場地大、幼兒喜歡戶外游戲的特點來進行游戲。
首先營造生活化、情境化的游戲氛圍,讓幼兒對游戲感興趣,促進律動發展。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幼兒與音樂進行溝通,大膽創編動作,從而發展幼兒的創造力與表現力。
其次,創設趣味性游戲場景,促進節奏感發展。可以在游戲中加入音樂元素(樂段、固定拍、樂句、旋律、間奏等)及相關規則,幫助幼兒體會音樂的節奏特點。通過趣味性游戲創設,可以培養幼兒對音樂的傾聽能力,強化幼兒在游戲中的規則意識。大班幼兒的“合作性”是年齡特點之一,因此在嘗試過程中,游戲進一步深化、故事情景發展曲折等,能強化提高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將活動推向新的高潮。
再次,融入游戲體驗,身體動作與故事相結合,為打擊樂游戲活動增添趣。放開手是我組織活動的必修內容,在一日生活活動中我會幫助、引導幼兒“有事做”“想做事”,通過味精的添加到“愛做事”,最后逐步變成“會做事”,使幼兒的能力不斷提高。為此,游戲中設置“味精”,不僅能允許幼兒“犯錯”,而且還能幫助幼兒知道問題出在哪,進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游戲的難度應該適中并逐步加深,讓幼兒獲得成功的喜悅,用打擊樂的形式展現自己的收獲。
滲透游戲化的節奏活動
節奏感的體驗,幫助幼兒快速掌握樂曲節奏,為配器演奏做好準備,是打擊樂活動的關鍵。《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藝術活動是一種手、眼、腦并用的活動。”為了使抽象的節奏變得形象生動、輕松易學,我們會結合音樂節奏創編出相應的舞蹈動作或富有游戲情節的動作,讓幼兒從不同的動作中提煉出相應的節奏。同時,我們還會將動作節奏與語音節奏、圖形樂譜節奏相結合,使其更具體、形象,讓幼兒可以逐層深入地了解音樂作品,表現音樂形象。如在集體欣賞《挪威舞曲》后,孩子們了解了樂曲曲式,并根據曲式特點創編了相應的動作,再此基礎上,老師會把音樂投放到表演區的區域活動中,鼓勵幼兒自己嘗試配樂、指揮等,讓幼兒通過商量、比較,使思維活躍起來,創造出更合適的演奏方法,促進其音樂能力的發展。在每天餐后等待時,老師投放幼兒很熟悉的歌曲《小寶貝》,讓孩子們玩節奏傳杯子的游戲,幫助幼兒在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游戲中慢慢反復體驗歌曲四拍子的節奏特點。
無論是音樂的感知、律動游戲還是節奏游戲在日常活動中的滲透,都是為最后的打擊樂游戲活動做鋪墊。日常中滲透的優勢在于幼兒可以在寬松、自由、自主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同時日常中的滲透可以反復進行,還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隨機進行調整。因此,教師要注重游戲化日常的應用,通過進行肢體游戲、創設情境、展開聯想等方式讓幼兒參與到日常活動中,做到心中有預設的目標。同時,教師要在打擊音樂日常滲透過程中不斷創新方法和思路,充分挖掘幼兒自身潛能,提升幼兒音樂素養和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