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元帥
摘要: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為相關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時代背景下企業融入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大有作為。本文從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帶來的企業外部優勢入手,闡述了湄次區域經濟合作帶來的企業現實機遇,分析了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背景下企業的后發優勢,以期讓企業后發優勢轉化成為現實利益。
關鍵詞: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 企業后發優勢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9)02(b)-196-02
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是首個由瀾滄江湄公河沿岸中國、束埔寨、泰國、老撾、緬甸、越南六國共同創建的新型次區域合作機制,是共商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平臺,涉及面積26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34億,經濟總量5900億美元。由于歷史原因,瀾湄次區域發展起步較晚,經濟水平落后于周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2800多美元,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較為滯后。在此背景下,發展將是貫穿瀾湄合作始終的優先目標,要充分發揮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背景下企業的后發優勢,通過借鑒已經成型的實踐經驗,省去中間的“摸爬滾打”,切實把瀾湄次區域的經濟互補性轉化為發展互助力,最終實現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 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帶來的企業外部優勢
1.1 發展成為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背景下企業的優先目標
相較于環保、人文等問題,瀾湄次區域最為關鍵的還是發展問題,如果發展問題難以解決,那么所有的機制都會出現“水土不服”。瀾湄次區域年均經濟增速近7%,是亞洲乃至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將有效激發沿岸六國的內在發展潛力,有利于打造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建設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為亞洲乃至世界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政策成為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背景下企業的可靠保障
作為第一個由中國發起和主導的新型周邊次區域合作機制,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標志著中國在次區域層面從國際機制的參與者走向倡導者、設計者和主導者。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扎根于傳統友誼之中,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順應時代潮流,合乎民心民意,這樣的合作最牢固也最能持久。
1.3 市場成為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背景下企業的最大動力
中國是束埔寨、緬甸、泰國、越南第一大貿易伙伴,是老撾第二大貿易伙伴,五國作為一個整體已成為中國的第五大貿易伙伴。2017年中國同五國貿易總額達2200億美元,同比增長l6%;中國累計對五國各類投資超過4201乙美元,2017年投資額增長20%以上。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就像新型火車頭,將把企業的發展帶入“高鐵時代”。
2 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帶來的企業現實機遇
2.1 有助于企業互通借鑒
近年來,中國相關省份利用區位優勢發揮輻射作用,積極融入瀾湄次區域合作。瀾湄次區域合作也有力拓寬了企業與南亞東南亞企業界的交流渠道,增加了企業學習和利用瀾湄次區域國家和地區先進經驗的機會,幫助企業間互通借鑒,有助于企業的自身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2.2 有助于企業拓展市場
瀾湄次區域地處亞洲的地理中心,由于企業長期以來受資金、技術、發展規模等因素的限制,存在市場規模較小、銷售渠道偏窄的問題,在市場競爭中競爭力不足。瀾湄次區域合作有助于打破企業原有的發展局限,使企業可以面向南亞東南亞市場,為企業的發展拓展市場、挖掘資源、開拓渠道、提供平臺。
2.3 有助于企業強化競爭
隨著全球經濟減速和中國經濟邁入新常態,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瀾湄次區域地處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的結合部,瀾湄次區域是中國對外貿易的新興市場,為適應瀾湄次區域經濟競爭,企業必然更加重視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和打造,注重發揮自己獨特的地緣優勢,為企業構建長期競爭能力、形成無形資產奠定基礎。
3 基于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企業后發優勢分析
3.1 企業具有基于生產要素的后發優勢
瀾湄次區域自然條件好,區域內生物資源豐富,水及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潛力巨大,主要農產品水稻、橡膠、木材、熱帶水果等都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區域內具有豐富的磷、金、銀、銅、鐵、錫、鉛、鋅、鎢、銻、錳、鎳、鉀鹽、寶石、煤、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等,其中,以中國云南為例,有豐富的磷礦、鉛鋅礦,緬甸有大型的銅、金、銀礦和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等;越南有儲量達70億噸的巨型鋁礦和品質很高的銅鋅石廣、鐵礦;老撾有儲量達100億噸的鉀鹽礦。同時,區域內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都具有獨特的旅游開發潛力。
3.2 企業具有基于產業結構的后發優勢
瀾湄次區域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關鍵時期,都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地區互聯互通、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需要。瀾湄次區域豐富的資源是吸引產業集聚的有力前提條件,產業集群的發展有利于瀾湄次區域產業轉移,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快速優化,打破一般的從農業到工業再到服務業,最終服務業居經濟發展主導地位的產業結構轉換過程,進而完成產業結構的升級。近年來,瀾湄次區域的裝備制造業、有色工業和農畜產品加工業等產業快速發展,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大幅度提高。同時,中國云南將通過5年的時間,大力發展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旅游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物流產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新材料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食品與消費品制造業等八大產業,加快形成新的產業集群,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形成了企業發展的后發優勢。
3.3 企業具有基于技術創新的后發優勢
在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背景下,企業可以通過先發地區的高新技術,提高產品和企業的競爭力;也可以引進先進技術進行模仿創新,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低的成本實現技術方面的快速進步,以形成企業技術創新的后發優勢。隨著高新技術項目產能合作的深入和企業在瀾湄國家的“本地化”過程,催生了瀾湄國家產業、管理、技術的擴散和外溢,促成了許多科技合作項目的啟動實施,加速了當地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的繁榮,實現了瀾湄次區域與企業的共贏共發展。
3.4 企業具有基于人力資本的后發優勢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農業文明興起于大河流域的沃野平原,工業文明依賴于礦產資源富集和沿海港口等交通便利之地,如今迎來了生態文明時代,追求綠色生態的人居環境。因此,瀾湄次區域特別是中國云南就成了眾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其中,云南省正在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旨在充分發揮其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瀾湄次區域的云南依托南博會、昆交會,廣西依托中國東盟博覽會等載體搭建了國際性人才交流平臺,出臺了系列“組合拳”,致力于更好吸引、更好聚集、更好留住瀾湄次區域建設急需的緊缺人才和符合企業需求導向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國際企業家、專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積極打造高層次人才聚集、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4 結語
后發優勢作為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背景下企業的一種潛在優勢,為企業自身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可能。企業要積極創造促進后發優勢實現的條件,不斷改變思維模式和運營方式、改變營銷手段、調整發展戰略等,努力讓這種優勢轉化成為現實的利益,把企業做大、做強、做好、做活,在瀾湄次區域經濟合作中實現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辛曉彤.基于后發優勢推進內蒙古綠色發展的策田各[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6(4).
[2]郁俊莉,傅睿.區域經濟發展中后發優勢與其實現機制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