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影
【摘 要】空中乘務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與航企用人需求之間存在差距。通過分析空中乘務員崗位需求,提出空中乘務員的核心業務能力,以此為基礎構建空乘專業核心業務群,將其分為空乘服務基礎模塊和空乘服務技能模塊。通過以師生為雙主體開展教學方法改革,實行課程負責人制度,以項目制建設專業核心課程,建立并完善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制度,以及營造課程建設環境等舉措建設空中乘務專業核心課程。
【關鍵詞】崗位核心業務能力;空中乘務專業;專業核心課程群
【中圖分類號】F5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4-0223-03
1 建設空中乘務專業核心課程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航運輸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航線網絡快速拓展,航空運輸量持續增長,我國的定期航班總周轉量在國際民航組織締約國的排名已躍居第2位,僅次于美國。我國航空運輸市場不僅是目前全球范圍內增長最快的市場,也是未來發展潛力最大的市場。前景發展廣闊的民航運輸市場對于民航運輸人員的需求也勢必大大增加,2012年國家頒布的《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強化民航院校行業特色,鼓勵有條件的非民航直屬院校和教育機構培養民航專業人才。空中乘務人員作為民航運輸服務中人數最多的一線服務人員,在民航旅客運輸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辗藛T的素質高低直接關系民航運輸服務的質量和航空旅客滿意度。
航企空服人員主要來自各高??罩谐藙諏I的畢業生,空乘專業在我國最早開辦是在1999年,距今不過20年左右時間。由于專業開辦時間晚,專業發展不夠成熟,尚有許多待完善之處;各高??罩谐藙諏I的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除了幾所局方直屬院校的培養質量稍高外,其他絕大部分地方院校培養的空中乘務專業畢業生普遍難以達到航企的用人需求,航企招聘人員后還需對新員工進行2~3個月的崗前培訓,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經濟成本均是非常高昂的。
要提高空中乘務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使之更為貼近航企的用人需求,就需要深入研究空中乘務員崗位應具備的核心業務能力,高校在培養人才時將核心業務能力提煉出來并進行任務分解,將任務分解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完善人才培養過程,強調養成教育,從課程設置、教學設施設備、師資隊伍、教學管理等多個環節共同發力,為實現提升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而共同努力。使學生具備空中乘務員崗位必備的核心業務能力,提高空乘專業學生的上機率,提升航空公司乘務員隊伍的綜合素質,進而提升民航運輸服務水平,使我國的航空運輸不僅在數量上躍居世界前列,在服務質量上也具備高標準,真正實現民航強國的目標。當前,學界對空乘專業教育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對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的研究極少,以“空乘專業核心課程”為關鍵詞在知網搜索,僅有一篇論文“職空乘專業核心課程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1]。本文主要從空乘專業核心課程建設角度探討提升空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途徑。
2 空中乘務員崗位需求分析
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專業建設的發展最終體現的途徑就是課程建設,通過對課程體系建設及課程教學的研究,方能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提高辦學質量。當前,空中乘務專業人才培養最主要的問題是學校辦學效果與航企用人需求之間不能無縫對接,因此必須深入企業調研,了解空中乘務崗位的業務需求,將其納入專業建設范疇中,方可使培養的人才滿足航企空中乘務崗位需求。
空中乘務員指在民航客機內為乘客提供服務的航空公司工作人員,其主要職責是保障乘客旅途中的安全和舒適(例如為乘客供應飛機餐等餐飲),指導乘客使用機上安全設備及在緊急情況下組織乘客逃離飛機等。空中乘務員是直接接觸乘客的航空公司一線職員,乘客對航空公司的印象很大程度上來自對空乘人員的印象,其服務效果直接反映了乘客對航空公司的評價。
為滿足乘客乘機過程中舒適和安全的需要,空乘人員需要具備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為旅客提供舒適服務的能力;二是保障客艙及旅客安全的能力。為保障這兩個方面的能力的實現,需要空乘人員具備良好的禮儀素養、高標準的職業道德、標準的空乘專業化形象;具備提供良好服務的心理素質,能承受服務過程中的各種壓力;具備正確使用客艙設備、按服務流程及服務標準提供各項服務的能力,能與同事進行協作、與乘客進行順暢友好溝通的能力;具備保障乘客安全、處置機上各類緊急突發事件的能力,能進行乘客機上突發疾病的救助的能力。上述能力既是空乘人員應具備的基本業務能力,也是空中乘務專業學生應達到的核心業務能力,未達到此種能力要求的人員就不符合空中乘務崗位需求,無法取得局方要求的空中乘務員行業資格準入合格證。
3 以崗位業務能力為導向構建空中乘務專業核心課程群
為使所培養的人才符合局方要求的行業準入標準,滿足航企用人需求,高校空乘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突出對空乘人員核心業務能力的培養,在專業建設上以課程建設為重點,以空中乘務崗位核心業務需求為指引,構建空中乘務專業核心課程群,以課程群建設為載體,強化對學生專業核心業務能力的培養。
專業核心課程是從本專業主要工作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和完成任務的核心能力要求出發而確定的,這些課程突出了本專業職業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實用性、操作性和發展性,為學生提供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逐步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轉換[2]?;谇拔膶罩谐藙諐徫粯I務能力的分析,空中乘務專業的核心課程群課分為兩個模塊:一是空乘服務基礎模塊;二是空乘服務技能模塊??粘朔栈A模塊是為培養學生今后從事空中乘務員崗位需具備的專業基礎知識的課程,包括民航概論、航空地理、服務心理學、服務禮儀、形體訓練(女)、體能訓練(男);空乘服務技能模塊是為培養學生實施客艙服務工作所應具備的技能課程,包括民航客艙設備使用、客艙服務規范、機上急救與應急處置、航空安保、乘務英語。
專業核心課程應根據職業能力形成的規律,進行組合和順序編排[2]。空乘專業核心課程群應先完成空乘服務基礎模塊,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后,再開設空乘服務技能模塊。其中,形體訓練和體能訓練課程是一系列課程,而并非只是一門課程,需要貫穿學生大學生活的始終。因為形體和體能訓練屬于養成教育類課程,需要長期持之以恒的訓練和堅持方可見效果。服務禮儀課程除了課堂教學與訓練外,還應有其他輔助教學活動以便加強養成訓練,如在課外的第二課堂活動中開展禮儀服務項目訓練、社團禮儀專項活動、服務禮儀競賽、組建禮儀隊提供社會服務等,加強學生的禮儀意識與素養,提升學生的空乘專業化形象,為空乘服務技能模塊的學習奠定基礎。
4 以教育改革為抓手建設空中乘務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所要傳授的知識是專業必須具備的基礎性核心知識,體現了專業培養的基本素養與要求,是形成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重要影響因素,其水平與質量直接決定著專業人才培養的水平與質量[3]。因此,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應是各專業教學管理的重心。我國空中乘務專業由于開辦時間偏晚,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理念當前仍處于探索階段,師資隊伍水平不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可從專業建設最基礎也是專業建設重點的專業核心課程建設開始著手,培養學生在復雜的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斷并采取行動的職業能力,開發學生的技術思維[4],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最終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4.1 以師生為雙主體開展教學方法改革
傳統的教學多是以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授課內容、授課方法,教學中缺少學生參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被調動起來。為此,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逐漸流行,強調學生要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甚至有人提出以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學識基礎薄弱、對專業認知程度差等客觀情況,過分地強調以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不夠客觀。
綜合上述兩種理念的優缺點,筆者提出師生作為雙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雙主體意即師生不分主次,根據教學內容特點輪流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將各自能力發揮至最大化,以實現教學目標??粘藢I的核心課程中,空乘服務模塊中民航概論、航空地理、服務心理學等課程理論性相對較強,學生應在這些課程上扎實地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特別是一些理論單憑學生自己理解有難度,需要教師的專業講解、案例輔導,教師需發揮主導作用。學生主要在案例教學中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分析總結,訓練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形體訓練、體能訓練課程基本全部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進行基本的講解示范后,課程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練習,教師在課堂中主要起監督、指導的輔助作用。服務禮儀及空乘服務技能模塊的民航客艙設備使用、客艙服務規范、機上急救與應急處置、航空安保、乘務英語等課程的特點是理論與實踐并重,教師與學生雙主體的特點更為突出。教師主要負責理論部分的講解,實操部分要占到課時的一半左右,學生掌握了理論基礎、熟記了技術要領后,在教師的指導監督下反復訓練,直到熟練。
4.2 實行課程負責人制度,以項目制建設專業核心課程
課程建設需要組織教學團隊的力量,而高校教師由于日常相對松散的管理方式,教師之間的合作不夠緊密,即使對同一門課程任教,相互之間的交流也不多;并且高校專業課程教學又缺乏相對統一的考核標準,教師在遵守教學大綱的前提下,會將各自的教學理念甚至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之中,這樣就會形成即使同一門課程由于不同教師任教,課程的教學風格、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均有較大差別。如果是注重理論研究的課程,這種因教師個人風格而形成不同課程效果對學生的影響不大;但空中乘務專業培養的畢業生是要適應民航企業的用人標準,而各航企均需按民航法規的要求開展服務,這就要求空中乘務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以航企需求作為統一標準。為實現人才培養標準的統一,課程建設也需統一標準。由于前述原因,僅靠專業教師自發開展課程建設是有難度的。因此,建議實行專業核心課程負責人制度,由講授同一門課程的教師組建課程團隊,團隊負責人即為課程負責人,課程的教學大綱制定、教學內容組織、教學目標設定、教學方法選取、課程考核方式等均在課程負責人的組織下,團隊成員經研究后共同完成。
團隊負責人應選派專業基礎好、實踐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管理水平高的副高以上職稱教師擔任。課程負責人對該門課程建設負全責,課程建設成果是考核課程負責人工作業績的主要指標。學校可以項目管理的方式對課程建設進行目標設定、人員調配及經費保障;課程負責人在接受任務前需與校方簽訂任務書,制定課程建設規劃,項目開始之初校方先下撥首批建設啟動經費,課程團隊按計劃分工協作開展課程建設;校方按照建設進度開展階段性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逐批下撥經費;課程建設完成后,校方組織專家團隊對課程建設情況進行驗收,驗收專家團應由校內外專家及民航企業管理人員或技術骨干組成,驗收標準即為課程建設啟動時的教學目標。驗收不合格的,除需按建設目標整改繼續建設外,課程負責人需按事先簽訂的任務書條款接受處罰。
為激勵教師對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在設定任務時需制定高標準的獎勵條款,課程建設經費不僅是作為課程建設投入,還應預留一部分作為課程建設者的勞務收入,課程驗收合格后,按貢獻程度分配獎金,課程負責人的獎勵額度要遠高于團隊成員。只有責權利一致,才能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課程建設才能落到實處,而不是提目標、喊口號不見實效。
4.3 建立并完善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制度,營造課程建設環境
課程建設從表面看是由教師作為主體來完成的,但實質上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一部分需要諸多配套政策、人員支撐、資金配比,而課程建設又不是短時期能夠完成的,一般至少需要2~3年乃至更長時間。時間跨度大,就容易遭受學校領導變動、經費短缺、人員流動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課程建設中斷。
為保障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的持續性,校方需建立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制度,制度中對課程負責人、建設經費、配套設施、人員支撐及獎懲等均做出明確規定,以校級文件形式公布。對于教學場地建設及使用、實訓室建設、場地維護及管理等,需要學校其他支撐部門完成的配套工作,必須有制度規定,才能避免這些部門之間因分工不明確而產生的推諉扯皮、影響建設進度及效果的情況發生??粘藢I的核心課程實訓實操課程多,對教學場地的要求高,不僅需要按教學需求建設實訓室,實訓設備的購置、安裝、日常保養維護及實訓場地維護管理均需要人手。當前,部分學校采取的是教師負責制或教研室負責制。教師負責制即誰使用誰管理,專業教師除了需要備課授課、課外輔導外,還需管理實訓室,不僅工作繁忙,而且大材小用;而教研室負責制則更流于形式,大家負責實質上要不然等同于教研室主任負責,要不然等同于沒人負責。專業的事情由專業的人員來做,教學支撐部門做好這些配套工作,管理更為專業,實訓室統一集中管理也更加集約高效;教師不需因為這些輔助工作牽扯精力,能將全部精力投入課程建設中,而這些均需要學校制定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制度予以保障,在學校營造出為課程建設服務的氛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課程建設中來,真正實現以教學為中心、以課程建設為重點的目標。
5 結語
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制度不應是一成不變的,應隨著行業需求的變化及課程建設需要而逐漸修訂與完善,使制度更為合理。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是空乘專業課程建設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但仍不可忽視非核心課程如專業拓展課、選修課等在人才培養中的應有作用。只有專業核心課程與非核心課程建設同步發展,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目標才能實現,人才培養水平才得以提升。
參 考 文 獻
[1]崔悅,傅強.行業介入式高職空乘專業核心課程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18(3):86-87.
[2]王建鋒,吳新燕.高職院校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和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6):13-16.
[3]郭三黨,李曄,劉芳,等.我國普通本科教育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7):108-109.
[4]陳圓.高職院校專業核心課程建設路徑與實施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3(3):112-113.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