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 ???要】 ???目的:對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采用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麻醉的效果進行探究。方法:選取的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之間收治的上肢手術患者60例進行研究,采用抽簽的原則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一組采用低濃度羅哌卡因進行麻醉,為對照組;一組采用高濃度羅哌卡因進行麻醉,為觀察組,每組的患者為30例,將兩組的麻醉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的不同部位神經完全阻滯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的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不同,高濃度的羅哌卡因神經阻滯麻醉的麻醉效果更好。
【關鍵詞】 ???羅哌卡因;超聲引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
【中圖分類號】R19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4-0125-01
臨床上進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方法多為盲探,因此成功率并不高,且容易損傷患者,造成并發癥的出現[1]。近幾年來,醫學技術不斷發展,麻醉科逐漸開始廣泛應用影像學技術進行協助麻醉[2]。由于麻醉起效的時間和維持時間會因麻醉藥的濃度不同而產生變化,所以看臨床上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3]。本研究主要針對對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采用不同濃度羅哌卡因進行麻醉的效果差異,因此選取60例上肢手術患者進行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下面是本研究的基本步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的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之間收治的上肢手術患者60例,采用抽簽的原則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患者。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7-68歲,均值為(42.1±17.5)歲;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8-69歲,均值為(41.6±16.8)歲。在性別、年齡等有關臨床信息上,兩組間的情況相似,可以進行比較(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術前準備,包括監測血壓和脈搏、消毒、監測生命體征。患者取平臥位手術,頭部向患側偏離。所用儀器為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11MHZ,將適量耦合劑放在探頭上,包裹無菌塑料袋,放在患者肌間溝區,使用超聲探頭觀察患者的前中斜角肌夾著上、中、下臂叢神經的超聲圖像。若患者肌肉出現顫動則停止進針,之后將有刺激功能的神經導管置入,對患者的肌肉顫動情況進行觀察,并注射0.5%利多卡因20mL,手術期間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鎮痛。術后將神經導管與電子鎮痛泵相連,使患者能夠自行鎮痛, 鎮痛藥物通常控制在5mL,時間20分鐘,若患者依然未緩解則口服藥物鎮痛。
觀察組采用的羅哌卡因濃度為0.500%,對照組羅哌卡因濃度為0.250%,兩組的其他操作均相同。
1.3 觀察指標[4]
對兩組的肌皮神、橈神經和尺神經以及中正神經的完全阻滯率進行比較。痛覺阻滯效應:使用針刺患者的各部位神經,若刺痛消失為完全阻滯,刺痛減退為部分阻滯,刺痛正常為未阻滯。完全阻滯率為完全阻滯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上的分析和處理,分別使用均數標準差和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并采用xa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的不同部位神經完全阻滯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醫學技術不斷成熟和醫學影像學的發展,超聲技術越來越密切的與麻醉相結合,臨床麻醉科開始普遍使用超聲技術用于輔助麻醉。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由于較小的創傷性和較好的效果,因此在臨床麻醉科中應用廣泛[5]。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麻醉的定位準確,顯著提高了麻醉效果和麻醉成功率。隨著研究的而不斷深入,臨床研究發現麻醉成功率的影響因素不僅包括麻醉師的操作技術、麻醉藥物的種類,還包括麻醉藥物的濃度和用量。羅哌卡因是常用的麻醉藥物之一,具有較好的麻醉效果,與其他麻醉藥物的麻醉機制相似,主要是通過對第一神經元鈉離子通道進行抑制來阻滯神經傳導和興奮。一般情況下,麻醉藥物濃度和麻醉效果成正比,且在允許范圍內的濃度相對低濃度具有更少的不良反應。若超過了安全范圍的濃度越大則安全性則越低,嚴重時還會損傷患者的神經組織,甚至直接造成患者死亡。研究顯示,觀察組的不同部位神經完全阻滯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的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不同,高濃度的羅哌卡因神經阻滯麻醉的麻醉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 齊文勇,黨友,王海俠.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在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較[J].北方藥學,2017,14(08):183-184.
[2] 張清文.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J].醫療裝備,2017,30(13):125-126.
[3] 徐凱,鄭笛,黃云萍,等.超聲和神經刺激儀雙重引導下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觀察[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01):51-52.
[4] 黃剛.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 的麻醉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0):145-148.
[5] 康志宇,王庚,朱豐,等.不同劑量地塞米松用于超聲引導神經刺激器定位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5, 12(5):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