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鳳琳
摘 要:初中是學生學習和成長關鍵的過渡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于學習容易產生迷茫和抵觸的心態。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做好正確和積極的疏導,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效率,更要關心學生的心態變化,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針對初中語文閱讀訓練的有效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訓練;有效方法
引言:
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和語言類學科,將要貫穿于學生一生的學習和成長中,并且在實際生活中都將要一直應用,因此語文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門必須要重點掌握的學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主要包括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作文寫作能力、實際應用能力等的培養。其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堅持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有效的閱讀訓練方法來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教師必須要將其作為一個重點課題去研究,不斷優化訓練方法,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創設閱讀環境,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初中生正處于愛玩愛鬧的年齡階段,對于趣味性的學習環境能夠產生很大的興趣和熱情。因此為了有效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教師首先要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這樣才能有效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針對閱讀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的學習水平,通過有效的方式來創設閱讀情境,將學生代入到相關的課文背景中,這樣學生能夠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魅力。通過閱讀情境的創設給學生呈現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將文字化的閱讀內容以多種形式呈現給學生。例如:在部編版《濟南的冬天》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濟南冬天的各種美麗的景色,讓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的享受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并且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腦海中可以想象視頻中的景色,在閱讀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升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行有效的閱讀訓練。
二、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在初中語文閱讀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激發學生感知能力,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重要性。通常來說,學生在閱讀完之后會在第一時間給出閱讀的感受,學生對于課文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學生理解的關鍵環節。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去主動閱讀,從閱讀中探索課文深層的情感內涵和價值觀念,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實現閱讀的重要價值,進行有效的閱讀訓練。例如:在部編版《紀念白求恩》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梳理課文脈絡,并且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復述比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情況來講述這個故事,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三、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組織學生閱讀
在初中語文閱讀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多組織一些趣味性的游戲,來激發學生參與到閱讀活動中的熱情和興趣。這樣學生可以通過游戲化的閱讀方式來深入挖掘課文中的內容和價值,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幫助。在多種閱讀訓練的方式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閱讀內容進行角色扮演。這樣學生可以邊閱讀邊思考,既能深刻記憶課文內容,又能對課文中的人物情感加深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在部編版《賣油翁》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想要扮演的角色,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入剖析自己的角色情感和價值觀念,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提升閱讀的有效性。
四、引入課外閱讀,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在初中語文閱讀能力有效訓練的方式中,教師要認識到雖然教材上的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教育價值,但是一定程度上缺少一些趣味性。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習水平來安排一些課外閱讀的內容,多給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促使學生閱讀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全面培養。針對于教材內容中名著節選的內容,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原文,體會其中人物刻畫和情感表達的方式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例如:在部編版《昆蟲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原本著作,提高閱讀科普作品的能力,從而讓學生發現閱讀的樂趣和魅力,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道理,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不斷的進步中,教師要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創造一個新型的環境,促使學生能夠在興趣的指引下主動投入到閱讀訓練中,為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作出一定的努力。這樣學生才能在一個有效的環境中提升語文閱讀理解的能力,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正確的技巧來掌握閱讀情感,明確價值觀念,為學生和學習和成長保駕護航。教師要深刻認識到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不足,不斷研究行之有效的閱讀訓練方式,增添學生的閱讀興趣。
參考文獻:
[1]蔡麗林. 試論初中語文閱讀訓練[J]. 中華少年,2018(21):264-264.
[2]沈玲玲. 試論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訓練的有效性[J]. 語文天地,2015(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