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美娟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個階段的教學都得到一定的重視,促使各種類型的教學手段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其中在高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由于需要涉及眾多的化學實驗,因此,為了保障學生在高考時有效地將實驗題解答,相關化學教師應該重視整體內容的教學,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應用相關教學對策與手段,提高整體教學的效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中化學題主要的教學內容,筆者根據自身經驗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化學實驗題;解答策略;考察內容;高中
引 言:
眾所周知,化學實驗題在高考理綜部分占據重要的位置,同時也會涉及到大量的分數,而且大部分考生都是在此部分失去一定的分值。化學實驗題不僅融合了化學理論知識與元素化學物知識,同時還會涉及各種化學儀器的使用以及實驗方案的設計等,能夠有效考查學生多方面內容,促使高考解題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高中教師在實際開展化學實驗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將內容合理的展現并制定相應的解答對策,加深學生的理解。
一、高考化學實驗題主要考查題型與實際內容
在化學實驗題解答與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具有較高的難度。其中化學實驗題在高考試卷中主要以兩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一種是選擇題,考查學生對實驗的背景介紹、化學儀器的使用順序以及化學理論知識。學生只有高效地將這方面習題解答,才能夠提高后面應用題解答的效率。因此,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重視化學實驗題內容的教學,同時還需要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針對化學實驗題來講,需要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充分的了解,而且在實驗的過程中能夠根據自身的思維能力提出假設。與此同時,化學實驗題不僅會考查學生各種類型儀器的使用方式,還需要學生了解實驗的步驟與流程,明確不同儀器的使用方式,從而能夠充分了解化學實驗題的內涵,并高效將其解答,獲取更高的分值。
二、高考化學實驗題的解答對策
(一)探究性實驗題
考生在實際進行探究性化學實驗題解答的過程中,主要需要了解反應的基本原理,以及各項物質的性質、組成部分等。這種題型在解答時需要事先明確解題流程,各種類型儀器的使用方式,進而能夠充分得出實驗現象。例如在實際解答“亞硫酸和不同金屬的硫酸鹽溶液作為實驗對象”時,學生需要明確鹽的性質,以及鹽溶液在反應具有多樣的性質,進而能夠后期的解題提供幫助。不僅如此,學生還需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高效進行實驗操作,靈活使用自身所學知識,進而能夠高效地將習題解答。
(二)定量測定型實驗題
在實際開展定量測定型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混合物成分的測定,明確相關化學式的使用,同時還需要涉及到稱量、滴定以及提純、分離等相關實驗,考查學生各種儀器與數據的記錄,進而能夠高效完成定量測定實驗。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解答相關類型習題的過程中,還需要合理思考實驗的方式與實驗的整體步驟,保障化學式的準確性,只有全方面得到保證,才能夠高效將習題解答,并獲取更高的分值。
(三)猜想驗證型實驗題
在高考試卷當中,不僅會有針對性問題的解答,同時還會出現假設與猜想的習題。學生要想高效將習題解答,則需要重視各種儀器與實際的使用,并明確實驗的整體步驟。與此同時,這種類型的實驗題雖然需要學生通過猜想與假設將其解答,但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規律性,學生在各項操作的過程中都需要遵循實驗整體步驟。例如實際探究:“二氧化硫在流入硝酸鋇溶液時,其被哪種微型粒子氧化?”首先,學生需要根據自身的理解列出假設,明確在此反應中需要涉及到的粒子,進而能夠明確,氧化二氧化硫的喲可能是NO或O。其次,學生分析實驗的整體步驟,了解操作的流程,從而能夠得出相應的結論,促使這種題型能夠高效解答。
(四)有機制備實驗題
有機制備實驗題需要學生探究有機物官能團性質以及制備的使用方式,常見的習題有分液與整理操作,需要學生明確反應條件的控制方式,進而能夠高效的將這種類型習題解答。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無論解答哪種化學實驗題,都需要認真讀題,明確題目中所涉及的數據信息,進而能夠提高解題的效率。與此同時,還應該了解開展實驗的目的以及涉及的化學原理,充分將化學式展現,為后期的解題奠定基礎。不僅如此,在對某種物質進行含量測定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計算的準確性,靈活使用化學知識,提高解題的效率。
結束語:總而言之,高中化學實驗題不僅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會考查學生的操作與觀察能力,綜合性相對較強。學生只有高效地將化學理論知識理解,并根據自身的思維能力進行想象,理解實驗的各個步驟以及儀器的使用方式,才能夠提高解題的效率。因此,為了保障考生能夠高效地將化學實驗題解答,在實際開展教學時應該清晰地將化學內容展現,并開展相應的策略,加強實驗題練習,為高考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參考文獻:
[1]董亞萍. 高考化學實驗題的考查內容與解答策略[J]. 才智,2019(21):83.
[2]杜瑞龍. 淺談高考化學實驗試題的命題原則以及答題策略[J]. 數碼設計,2017,6(10):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