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娟
摘要:本土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文化的一部分,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重大,可以依托當地豐富的革命文化物質資源、精神內涵,讓學生多感官、多維度體驗、感受當地革命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文化自信,轉化為新時代大學生內生動力。
關鍵詞:革命文化;本土革命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提出“在 5000 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本土革命文化是革命文化的一部分,是當地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土革命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亟待探討。
一、本土革命文化內涵
對于本土文化的內涵,對于革命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研究較多的集中在革命文化內涵、革命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革命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方面的研究,對于本土革命文化的相關論述較少。
詹嘉輝,毛玉梅等人在《本土革命文化融入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以廣東省為例》提出:本土革命文化是革命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具有本地特色的、為當地發展息息相關的革命文化。[1](191-193)
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文章探討其確定的定義內容。綜合革命文化相關內涵,筆者認為,本土革命文化具有革名文化的全部一般性內涵,主要以特定的歷史革命事件為主線,以當地的革命文物、革命遺跡、革命史料等物質載體為依托,以由此形成的精神力量為指引,呈現出一定地域特點、一定的精神實質的革命文化。
以貴州本土革命文化——遵義革命文化為例,主要以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作為故事線索,以遵義會議會址、紅軍烈士陵園、 四渡赤水紀念館、小尖山戰斗遺址等作為物質載體,體現了遵義的抗戰文化,以及形成的遵義會議精神和長征精神。[2](63-65)
二、本土革命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的迫切性與必要性
本土革命文化以當地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為依托,讓得學生多感官掌握當地革命文化內涵實質。
(一)迫切性
目前,國際交往日益加深,外來文化不斷滲透,部分大學生的受外來文化影響,貪圖享樂、不愿付出,更有甚者價值觀也受到相應影響,慢慢漸入頹廢狀態。
本土革命文化是當地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把本土革命中的先進事跡和革命精神不斷滲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從認同本土革命各個方面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并在生活學習中自覺的繼承革命精神,發揚奉獻、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
(二)必要性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的文化建設總要求。并強調指出“中國特色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本土革命文化物質載體真實、豐富,革命文化精神內涵凝練升華,有較強的的思想引領功能,將其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可復制性、實踐性,應該成為引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本土革命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從本土革命文化內涵及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可以看出,本土革命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意義重大,主要可分為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理論意義
1、對于本土革命文化的研究有益于深化革命文化研究,凸顯本土革命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2、對于本土革命文化的研究有益于豐富本土革命文化內涵,拓寬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教育的途徑。
(二)現實意義
1、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本土革命文化植根當地古跡、史料等,內容相對詳實,學生得以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革命歷史,輔助理解本土革命文化,掌握本土革命文化,以本土革命文化為開端,了解不同地區的本土革命文化,從而進一步掌握中國革命文化整體內涵、精神實質,增強革命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信。
2、有利于增強抵御錯誤思潮的能力。本土革命文化依托當地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使得學生多重感官、多維體驗掌握當地革命文化內涵實質,增強大學生革命文化認同感,增強自身抵御錯誤思潮的能力。
四、本土革命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一貴州省為例
以貴州本土革命文化為例,習近平在貴州調研時曾強調,要充分利用紅色資源,開展黨的優良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貴州紅色教育實踐資源豐富,開展貴州本土文化相關研究,可豐富貴州本土文化理論內涵,加深進一步發揮貴州本土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引領作用。讓新時代大學生從了解貴州革命文化開始,不斷把握貴州革命文化精神實質,繼承和發揚貴州革命文化。
以遵義革命文化為例,遵義革命文化主要指遵義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遵義會議會址、紅軍烈士陵園、 四渡赤水紀念館、小尖山戰斗遺址、 婁山關戰斗紀念碑、中國女紅軍紀念館、茍壩會議會址等物質載體,其精神內涵主要指遵義的抗戰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遵義人民在建設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資源及革命過程中形成的遵義會議精神和長征精神。將這些真實的場景,詳實的史料不斷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勵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在繼承和發揚遵義會議和長征精神中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勤于奮斗。
五、總 結
從了解本土革命文化開始,加深對中國革命文化內涵的把握,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爭當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土革命文化作為革命文化的一部分,依托當地豐富的物質資源,史料等,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實踐性,應從把握其教育意義開始進一步將本土革命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參考文獻:
[1]詹嘉輝,毛玉梅,蘇冰星,楊劍亮.本土革命文化融入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 高教學刊(高校思政),2018(23):191-193.
[2]穆奇玲,李玨,朱米,熊永蘭.關于遵義紅色文化網絡傳播的思考[J].創業文化與理論,201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