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穆蘭

摘 要:目的:產婦會陰側切術后感染危險因素與預防措施分析。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會陰側切產婦,設為對照組,通過回顧性分析了解其術后感染危險因素。另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會陰側切產婦,設為觀察組,結合回顧性分析結果進行感染預防,對比兩組感染發生率。結果:產婦會陰側切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多合并癥、手術時間長、切口較長和其他少見因素四個方面。給予預防后,觀察組術后感染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產婦會陰側切術后感染危險因素較為多樣,給予有效預防,可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率。
關鍵詞:會陰側切術;術后感染;合并癥;切口長度
前言:會陰側切術屬婦產科常見手術,可有效避免會陰部撕裂,保護盆底肌肉功能,有助于胎兒順利娩出。產婦接受會陰側切術后,可能面臨感染問題威脅,分析認為造成會陰側切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多樣,給予有效的預防可降低該問題發生率,我院選取2015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60例會陰側切產婦研究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會陰側切產婦為對照組,另以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會陰側切產婦為觀察組。對照組:均為初產婦,年齡22-32歲,平均(26.3±2.7)歲,體重47-68kg,平均(57.8±3.4)kg。觀察組:均為初產婦,年齡21-33歲,平均(26.4±2.6)歲,體重45-67kg,平均(57.5±3.6)kg。兩組對比(P>0.05)。
1.2方法
調取對照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獲取導致產婦會陰側切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多合并癥、手術時間長、切口較長和其他少見因素四個方面。據此擬定預防措施包括:重點預防、規范手術、術后跟蹤、知識宣講四個方面。結合產婦住院信息了解合并癥態勢并做對應處理,如糖尿病產婦可給予紅外理療加快切口愈合等。手術全程規范進行,提升效率、降低手術對產婦機體的擾動。術后密切跟蹤產婦病情,給予小劑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告知患者保持會陰衛生,出現異常流血、滲液及時上報,給予針對性處理。
1.3觀察指標
了解其會陰側切產婦術后感染危險因素,對比兩組感染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為SPSS21.0。計數資料以X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會陰側切產婦術后感染危險因素
導致會陰側切產婦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多樣,發生情況見表1:
2.2兩組感染發生率
對照組出現17例術后感染,占比21.25%(17/80),觀察組出現4例術后感染,占比5.00%(4/8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X2=8.117)。
3.討論
3.1產婦會陰側切術后感染危險因素
會陰側切可提升順產率,避免產婦會陰撕裂問題,在各地醫療機構得到廣泛運用。此前學者分析發現,產婦接受會陰側切后,出現感染的幾率可達到20%以上,致病原因較為多樣,包括患者因素,也包括手術因素[1]。我院研究中,對照組術后感染發生率為21.25%,與此接近。原因上看,合并癥較多的產婦多見感染,如妊娠期糖尿病產婦切口不易愈合,且切口處糖分含量高,易導致病原體富集,引發感染。較長的手術時間對產婦機體擾動大,較大的切口則增加了病原體侵襲的危害,均可導致感染。少見因素包括產婦知識匱乏、自我護理能力差導致的感染等,發生率較低。
3.2產婦會陰側切術后感染的預防
有分析認為,給予高質量的護理預防,可降低產婦會陰側切術后感染發生風險5%以上[2]。我院研究中,觀察組感染發生率為5.00%,明顯低于對照組。措施上看,我院通過回顧性分析了解了導致產婦產后感染的因素,據此給予對癥處理。重點預防主要考慮合并癥影響,可使患者規避因較多合并癥導致感染的問題。規范手術強調提升手術效率,減少患者切口暴露時間,降低病原體侵入、造成感染的可能。術后跟蹤則能保證對患者信息的掌握效果,及時根據產婦可能出現的感染問題給予控制。知識宣講作為輔助措施,用于應對產婦認知局限導致的感染問題。四項措施從不同角度提升了護理工作質量和全面性,具有整體性高、延續性理想的優勢,觀察組通過上述措施也降低了產婦會陰側切術后感染發生率。后續工作中仍進一步重視感染控制,提升產婦預后。
綜上所述,產婦會陰側切術后感染危險因素較為多樣,給予有效預防,能夠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率,可推廣。
參考文獻:
[1] 彭慧玲,劉艷玲,譚海紅.產婦會陰傷口感染危險因素調查分析與防護[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01):97-99.
[2] 尹洪花,盧艷霞,朱丙煙,等.產婦會陰側切術后感染危險因素與預防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01):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