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局
近年來,淄博市運用大數據理論,積極探索具有淄博特色的“互聯網+教(教學)、學(學習)、測(作業、考試檢測)、評(大數據評價)、管(基于教學測評基礎上的大數據管理)”家校共育新機制。這既是區域,也是學校教育發展的新探索 ,也是在互聯網基礎上,構建新的教育治理體系、新的運行機制的有益嘗試。經過多年的積累沉淀、總結反思,目前我市已搭建起了“互聯網+教學測評管家校共育新機制”的基本架構,奠定了兩個基礎:一是市、區縣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了教與學過程的全記錄,并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精準高效的管理;二是數字化校園建設,推動了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完善,教師信息化素養的提升,教學、管理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應用。從2009年啟動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開始,歷時10年,目前全市96%以上的中小學建成數字化校園,為新機制的運行奠定了基礎。
“互聯網+教”:構建網絡教研新模式,推進智慧資源共建共享,教師共成長
教學的前提是備課、教研。為推進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2008年開始,我市全面啟動網絡教研,建立了市(普通高中為主)、區縣(學前、小學、初中為主)、學校三級網絡教研新模式,構建了廣大教師協同研修、異地互動交流的平臺,實現了資源共建、智慧共享、同伴互助、教學相長的愿景。我們建立完善了網絡教研管理機制,確定了網絡教研流程,確保網絡教研規范化、高質量運行。目前,我市網絡教研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每學年提供150余場網絡教研活動,近500名教研員或骨干教師擔任主講教師,觀摩人數達十余萬人。普通高中網絡教研實現了知識體系全覆蓋。
“互聯網+學”:構建具有淄博特色的全域性自帶設備學習新模式
2005年以來,我市在中小學陸續推廣英語學習、幾何畫板、思維導圖、仿真實驗、數字美術、數字音樂、數字書法、創客教育等學科教學應用項目。這些項目融技術于課程和學習,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有效解決了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由教師主導的“教”轉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數字化、個性化的“學”。在這過程中,自帶設備學習(BYOD)是教育信息化最艱難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信息化對教育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最后一公里”。2006年,我市開始探索實踐自帶設備學習。我們堅持積極探索、穩步推進的原則,研究建立了學生自帶設備的組織、采購、管理、使用流程,持續推進。目前,全市已有200余所學校、1000余個班級、50000余名學生自帶設備學習,覆蓋了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學段,城市和鄉村不同地域,實現了教學流程再造,成功變革了教學模式,有效推進了基于自帶設備的自主合作探究數字化個性化高效學習。
“互聯網+測”:加強作業管理、優化作業設計
學生學習負擔重,特別是作業負擔重是教育長期面臨的老大難問題,也是教學變革的關鍵問題。在學生層面,一是作業負擔重,且機械重復性作業多;二是作業沒有分層,學生無法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三是作業過程中無法得到即時幫助;四是作業檢測結果無法統計匯總分析,用于對學生效果的精準評價。在教師層面,一是作業設計、批改負擔重;二是作業完成情況不能及時精準量化統計,掌握學情;三是作業批改不能及時轉化為教學資源。在區域層面,城鄉作業質量差距大;學習結果不能按學生、教師、學校、區域統計分析、監控指導。
針對上述問題,2016年,我市探索開展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中小學優化作業設計與管理,制定了《關于加強全市中小學作業管理,優化作業設計實施意見》,目標是控制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減輕師生課業負擔,實現作業大數據分析,可視化精準指導,推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教研員牽頭組建骨干團隊,設計建成了覆蓋小學語文、數學,初中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等分區縣、分學科、分單元、分課時、分層次的優質作業資源庫,借助網絡移動終端實現作業審核、推送、提交、批改的網絡化和學生作業的大數據分析,學生在線提交作業,教師在線批改作業、在線數據分析、統計作業質量,精準把握學情,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成效。僅2016—2017學年度第一學期,優化作業項目就有3686名教師布置3.7萬次線上作業,總題量近40萬道,7.8萬名學生提交作業數92萬次。優化作業設計項目促進了課程資源開發與建設,提高了教師作業設計能力,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實現了作業的科學性、多樣性、發展性。
“互聯網+評”:開展全市中小學全員化教育滿意度測評
運用大數據理論,按照樣本=總體,構建數據庫,進行挖掘分析,可視化呈現分析結果,實行教育管理、教學過程及結果的大數據評價。按照信息化、全員化、可視化、準確化原則,我市自2014年開始,借助網絡平臺面向全市普通中小學學生、家長、教師組織開展了教育滿意度測評。義務教育段測評問卷分為家長問卷和教師問卷兩類。普通高中段測評問卷分為學生問卷、家長問卷和教師問卷三類。學生和家長問卷測評內容涉及學校管理、師德師風建設、校園安全、班級管理、教師評價、課業負擔、后勤服務等層面。教師問卷涉及學校辦學水平、辦學思想、內部考核評價機制和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
2018年,全市家長、學生參評57萬多人次,參評率達應參評人數的99.87%。為深化結果運用,市、區縣教育部門及學校對測評結果進行數據挖掘分析和可視化呈現,分析到每一個區縣、每一所學校、每一個班級、每一個學科、每一名教師,形成中小學分析報告574份,梳理出學生、家長和教師等不同層面的各類問題5200余個,然后以問題為導向制定整改方案,并要求限時整改,實現了對區縣和學校教育的科學評價和精準指導。
教育滿意度測評還有效保障了學生、家長、教師對學校教育的參與權、監督權和評價權,有效推進了家校溝通交流,努力凝聚共識,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推動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教師轉變管理思想、管理思路、管理方法,關注學生、關注家長的需求,促進了教育的自我完善,激發了辦人民群眾放心滿意教育的積極性。
“互聯網+管”:運用大數據分析推進管理變革
我市系統構建了教、學、測、評、管各類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呈現來實現對區域基礎教育的管理、學校教育教學和學生綜合發展的科學評價和精準指導,促進家校共育系統化、常態化,促進淄博教育和諧發展,教育質量持續提升。目前,我市已初步構建起了學籍大數據、隊伍大數據、調研大數據、活動大數據、評教大數據、課堂大數據、閱讀大數據、作業大數據、質量大數據等。在教學測評管新機制的建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與家庭攜手,家校共育。
按照整體規劃、培訓先行、專家引領、教企結合、項目推動、典型帶動、活動拉動的推進策略,我們大力加強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培訓,提升學校干部的信息化學習力、信息化規劃力、信息化應用力、信息化教學力、信息化決策力、信息化推進力;通過組織多層次多類型不同范圍的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信息化應用水平,推進信息化與教學從深度融合向創新應用轉變。干部、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的提升,為“互聯網+”教學測評管家校共育新機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保障。
技術推動變革,技術實現變革,技術引領變革。信息化正一步步將教育改革創新引向深入,最終將構建起“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為此,我們將繼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