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圣建
摘 ?要:通過整合知識板塊、幫助思維結構化、倡導教學結構化來探討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并從實踐中明確樹立系統教學理念,將不同領域的知識及其育人價值通過整體架構、有機滲透,融合于教學過程中,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結構化教學;整合;思維;核心素養
一、整合知識板塊
(一)整合課時知識
受40分鐘教學時間的限制,有些內容被劃分成兩個或三個獨立課時。比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的教學中,“長方體和正方體完全表面積計算”和“長方體和正方體不完全表面積計算”這兩個課時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對這兩種立體圖形的認識和研究它們的展開圖的基礎上進行的,兩課的內容聯系緊密,探究方法、教學過程基本一致。通過課時整合后,學生不僅能很好地達成學習目標,還能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的探究過程形成清晰認識,對實際遇到的各類完全表面積或不完全表面積均能正確靈活地計算。
(二)整合單元知識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些年段單元知識前后的聯系非常密切,不僅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保持知識的整體性,還有利于學生感受知識的整體性。例如《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加法和減法》《小數乘法和除法》的教學,對小數的學習通過認識和運算去整體把握,塊面完整。而教材中分數知識的塊面劃分就有了區別,從教師角度看,不利于教學的整體結構;從學生的角度看,不利于學生頭腦中對知識的整體建構。基于此,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將《分數乘法》《分數除法》《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三單元整體教學,脈絡清晰,一氣呵成。
二、幫助思維結構化
結構化教學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其價值不僅限于知識的形成,更多地體現在學生對知識結構的把握和把握結構后自主建構學習的積極狀態。
(一)整體感悟
思維整體的結構化在復習課中體現最明顯,復習不是對單元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依據復習內容采用新的復習策略,以此幫助學生保持較高的復習興趣。如復習《分數乘法》單元時,筆者要求學生課前自我復習,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制作知識結構圖以展示整個單元的知識體系,課上分組交流匯報。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能夠整體地把握內容之間的關系,并能積極地進行討論,繼而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上,主動建構和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
(二)培養能力
基于結構的教學,要讓學生意識到結構的存在,并自覺地運用結構展開學習。因此,每一單元、每一學期或每一學段學習結束后,指導學生進行復習與整理,會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系統化和條理化。從系統梳理到整體結構化地把握知識,從尋找知識間的差異到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從個性化整理到創造性呈現。學生對整個過程的經歷與體驗有利于學生形成綜合的學習能力,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三)倡導教學結構化
教師要在深入解讀課程標準、正確把握教材、明晰學生學習起點的基礎上,科學制定目標。在縱向上,依據學生年段特點,從學習心態、知識積累、能力、習慣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橫向上,緊扣知識間聯系,預設學生發展的可能,以及學生面對具體的數學知識時的心理狀態,分析學生現有知識經驗對新知學習的影響。同時,科學評估學生的潛能,積極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探索的思維空間和心理空間。關注不同基礎學生在新知學習過程中的不同表達方式,關注差異性。例如:感悟統計思想方法貫穿整個小學階段,從把相同的放在一起數到畫勾、畫正字、單式統計表、復式統計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再比如:學習比較的思想,從最初比較兩類事物的個數,到數形結合給出條件比較,成了實際問題的雛形;從直觀實物的比較,到抽象出線段圖。這一過程把數學思想方法的長期感悟、持久熏陶,特別是結構的整體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價值認識
一是展開結構。知識與知識之間是有緊密聯系的,很多知識的呈現方式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這里舉個例子,在教學“認數”這一知識的時候,不同年級對這一知識的教學過程均是按照:數的意義——數的組成——數位——讀寫——數的大小比較這個流程進行的。隨著學生掌握知識的不斷深入,他們會逐漸將知識進行結構化,久而久之會逐漸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進而形成“認知結構”。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將知識形成系統化,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整體意識,這樣有利于學習效果的不斷提高。
二是過程結構。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比較相似的知識,老師在教學的時候過程與方法也是大致一樣的。比如:在教學“運算律”與“量的計量”這兩部分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大致是一樣的。老師要認識到一些教學過程相似的知識,然后從起始內容開始,努力引導學生了解和把握這些知識。這樣也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于學生形成數學素養。
三是方法結構。一般情況下,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所應用的數學方法均是相同的。比如:學生在學習整數加減乘除的運算的過程中,學生通常是按照“講算理——明算法——多應用”的方法進行學習的。并且學生還會應用相似的學習方法學習其他知識。當學生明晰了這樣的結構,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新知識,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能夠主動去思考,進行方法結構的正遷移。這樣能夠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結束語:作為教育者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合理把握好數學知識的整體框架,并能結構化地設計教學過程,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老師要以學生的眼光看待數學教學,把數學知識整合成一個整體,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與計劃,以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目的。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結構化教學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值得廣大老師借鑒。
參考文獻:
[1]張茂年.元素·關聯·循環——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數學教學通訊,2019(16):41-42.
[2]劉莉.見木又見林——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數學之友,2018(03):26-29.
[3]吳玉國.走向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結構化學習[J].江蘇教育,2017(09):67-68.
[4]徐微.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2016(0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