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珊珊
摘要:高校是思想政教育工作的主陣地,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重任,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給高校思政課帶來很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些許挑戰,如何正確應對發展機遇,正面挑戰,是當下高校思政課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從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的變化、面臨的挑戰及革新措施幾個方面進行思考,淺談高校思政課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思政課程,機遇與挑戰。
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顯示,全國91%的互聯網寬帶用戶使用光纖接入,居全球首位。互聯網的發展為高校的思政教育帶來新的變化,同時也給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新的挑戰,如何正確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特點,針對學生特點提出即時有效的教學內容,切實讓思政課變得鮮活起來,成為眾多高校思政課程面臨的重點難點工作。
一、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的變化
1、教學資源內容更加豐富。傳統高校思政課理論教育內容僅限于課本,表現抽象性、理論性、枯燥的文本知識,很難滿足學生對多樣化信息的強烈需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云空間、云存儲的出現為思政課理論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思政課理論內容變得豐富多樣,不再僅僅局限于文字表述,也有了更為直觀的可視化的教學資源:熱點新聞、微視頻、慕課,讓課程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學生能更為直觀感知教學內容,極大地提高了課堂的時效性。
2、學生的自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學生接受教育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課堂教育,而可以通過各種網站與平臺主動搜尋自己所想要的信息,對所搜尋到的信息加以整合,進一步加深課堂知識的理解。教師提前在教學平臺上或網絡上發布討論主題,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討論發表觀點,教師在課堂上對網絡或者平臺上的信息進行點評總結,實現互動。通過網絡或平臺的討論,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也提高了學生自我學習能力。
教師的主導地位被削弱。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的不僅局限于課本知識內容傳授,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這就更多地需要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隨時與學生進行知識傳遞和情感交流,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進行心靈的碰撞與對話”。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學習環境特點是開放、共享、平等。學生可以根據自我需要,自主選擇學習資源;也可以自由發布信息、觀點,具有平等的話語權;甚至可以自主決定參與學習時間的地點或者自由終止學習時間、與教師的互動。在這個背景下教師無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時空管理、教學途徑方法不再具有掌控性,教師的權威性受到了挑戰,主導地位被削弱。
二、高校思政課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既充滿了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首先,垃圾信息侵襲思政教育的受眾群體—學生。互聯網背景下各種信息良莠不齊,難以進行嚴格的篩選與有效監控,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稍有不慎便被各類垃圾信息及西方的西化分化中國的腐朽價值理念侵害,使得三觀還不完全成熟的大學生群體受到侵蝕,使其行為失去約束力、社會責任感缺失、道德良知泯滅。其次,網絡的互動,一方面讓學生積極參與網絡話題互動,提高發言積極性,但是同時也讓部分學生隱藏了真實的自己,出現言行不一致的情況;而一部分學生在網絡上頻頻發言,但現實生活中卻不善言談;網絡可以為學生提供很多比較新穎的觀點,但是這些觀點不完全正確,學生不具備分辨真偽能力,全部據為己有。再次,互聯網背景下學生掌握的有效信息有時候會多于教師,學生的學習時間地點教師掌控力度不大,其主導性逐漸被削弱。教師面對參差不齊的海量信息,需具備數據處理能力,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加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即時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師需要做到與時俱進,提高數據處理能力,及時在紛紜復雜的數據里面發現問題、處理問題,這是互聯網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點工作,也是難點工作。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革新措施
1、加強校園網絡育人功能。高校要利用校園網建設實現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首先建設具有生命活力的校園網站。讓校園網站鮮活起來,才能吸引大學生群體的關注,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和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各級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參與校園網站建設,主動從當代青年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設立專門版塊,加強互動,通過即時互動可以反饋同學們的所思所想,可以更好地向大學生群體提供服務。其次,提供相關的信息辨別技術,幫助大學生群體去辨別紛雜的網絡信息,提取真實信息,拒絕虛假信息。
2、建立專門的綜合數據平臺。高校應當與專業的數據研究機構進行合作,成立學校數據搜集研究中心,建立數據共享管理平臺。數據搜集研究中心必須整合校園教務系統、圖書借閱系統、學工管理系統、宿舍管理系統、校園一卡通平臺、學校主頁等校園生活、學習方面的分散數據信息;同時,還要對思政課的在線開放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微課、云課堂、APP、時事熱點專欄、微信公眾號等大學生在專門的思政課網絡教學資源平臺上的學習活動數據進行采集與統計。通過數據平臺,思政課教師能夠通過數據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群體的相關信息,可以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更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
3、轉變以往的教育模式。互聯網時代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他們在教學資源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各種互動、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成為現實,共同在繁蕪信息中尋找答案。而這恰對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放下架子,認真傾聽學生心聲,真誠溝通與交流,獲得信任與信賴,獲得最為真實的思想動態,真正的幫助學生獲得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另外,思政教師需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通過相關的網絡技術、數據庫、統計學等方面的培訓,挖掘在互聯網大數據背后的思政教育規律,對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前置性的教育引導。
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為高校思政課教育提供了發展機遇。要樹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數據意識,善于掌握、科學分析利用大數據技術,讓數據變成思政教育內容的主要背景,能夠讓學生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自覺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升自身素質與能力,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參考文獻
趙麗華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探究》,《教育教學研究》,2019年8月
李鵬、王艷杰《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新媒體思政》,2015年6月
楊秋鳳《大數據時代提升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路徑探析》,《鄂州大學學報》,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