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民
摘要:在小學的教育教學當中,數學是一個基礎性的學科。數學學科對于發散學生思維、夯實理科學習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中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學習思維模式發生變化,學生們的自主意識更加強烈,自主思考的能力也更加凸顯。本文以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內容為突破口,對加強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提出了一些具有獨創性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思維;思維發散;培養對策
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活動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教學方式的創新,更要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內容更加豐富化、復雜化,如何通過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應該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師關注的核心問題。通過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來實現學生數學思維的發散,是當前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下對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一個全新的要求。正是基于這樣的一個背景,本文從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內容出發,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方式提出了一些見解[1]。通過總結自身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可以從興趣激發、情景設計、學生主體地位實現三個層面推進。
1 以興趣激發為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小學生往往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營造適合學生的課堂環境。教師要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對課堂內容產生興趣,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注意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結合這一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要重視通過直觀形象的內容作為切入點,讓學生不會對課堂知識失去興趣。讓學生多看、多聽、多動手,增加學生的活動和操作,調動各種感官,使其獲得多方面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啟發引導學生憑借形象思維來發展初步的邏輯思維。另外,小學生的思維變化較為頻繁,正處于心理變化的重要時期,因此教師在培養中高年級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時,必須針對本班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要求,注意控制要求的適度性,使學生在不斷的 進步中逐漸達標,這種方式較為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能夠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數學學習充滿熱情,才能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才能實現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此,對于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活動而言,要以興趣激發為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學生興趣的激發主要依賴于教師的引導作用。如對于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材而言,其中有很多內容可以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創新來實現學生興趣的充分激發。
如在《圖形的運動(三)》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等設備尋找一些圖形運動的視頻,這種教學模式更直觀、更形象,自然也更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觸覺、聽覺器官,增強對抽象事物的具象認知,從而加深對相關概念理論知識的理解。
2 以情景設計為軸,營造更加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
在教育體制改革的大環境之下,數學教師不能將教學內容僅僅局限在書本上,更應該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運用的有效融合。通過情景設計的方式,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所謂的情景設計,就是通過一定的情景創設,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實現數學思維培養的目標。如在人教版五年級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因數與倍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6”作為基數,讓一組學生扮演“12”、“18”、“24”等作為倍數,再讓另一組學生扮演“2”、“3”作為因數,通過這種實際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更直觀的理解“因數”與“倍數”的內涵。
3 以學生主體為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意識
在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充分彰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作用應該適度地“弱化”,讓教師成為學生身邊的真正的“導師”,在學生需要的時候適時引導、點撥。通過樹立學生主體來全面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意識。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來實現學生思維的發散。以人教版小學五年級的數學教材為例,其中的《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是比較簡單的一節課程,完全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自主學習。第一階段,教師提出課程的學習內容和目標;第二階段,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第三階段,小組成員代表總結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對不同小組的疑難問題分別解答,并進行總結評價。這種學習方式能夠使得教師更好地發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能夠在分別點撥的基礎之上提升教學效率、實現差異化的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總之,基于數學在小學中高年級學習當中的重要地位,應該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提起高度的重視。培養數學思維,實現思維發散,要靠興趣的激發、教學方式的創新,同時也要逐步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相信在多種手段的共同作用之下,一定能夠更好地實現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許曉鑫.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淺談[J].基礎教育研究,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