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摘 ?要:作文伴隨著我們整個學習生涯,從小學到高中,作文都占據著語文試卷的“大頭”,即使是到了大學,雖然授課老師并未明確規定身為一名大學生要寫作文。但對于大學生來說,作文即便不用寫,期末論文也要寫。一篇文章的好壞,不僅僅來源于優美詞句的長運用,更要有善于打動人心的情節。
關鍵詞:魅力;小學語文;作文;措施
如何以一種客觀的表述來表達對事件的看法,如何將自己的情懷完整且有條理性的表述出來?答案不言而喻,自然是經過嘔心瀝血的寫作表述出來。對于小學生的作文來說,雖談不上要在寫作過程中嘔心瀝血,但至少也應該讓小學生體會到自己所寫作文的意義,讓自己能夠并且愿意第二遍讀自己的文章。
一、寫好作文的重要性及小學寫作過程的問題
正如在摘要中所提到的,作文的寫作伴隨著人的一生。而作文質量的好壞離不開小學的學習。寫好一篇小學語文作文,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寫好作文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試卷的分數上,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中。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人們更傾向于同富有“智慧”、會交流的人談話。一個善于交流的人,他的作文也不會太差,因為他懂得如何將語言轉化為筆下的文字。對于小學生來說,能夠并善于寫好一篇文章,對自身的成長是十分有用的。
但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常會遇到許多問題。字跡不工整、對寫作不感興趣是最為常見的問題。那么身為一名教師,如何讓小學生體會到作文的魅力,并真正愛上寫作呢?
二、如何寫好一篇小學作文
(一)分層寫作的教學模式
在對學生的評價上,我們會明顯感覺到不同的學生學習能力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小學生也不例外。但小學生與初高中學生相比,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還是比較容易彌補的。但彌補的成效如何,教師在這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不同的小學生的不同的學習程度,教師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寫作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要想方設法吸引該類群體的寫作興趣,如教師選擇該類群體喜歡的文章題目,或者令其自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寫作,教師在學生寫作完成后要及時批改,并讓小學生們及時修改。
(二)寫作的來源與靈感—生活
生活是寫作的素材來源,對于小學生來說,如何發現生活中的美是寫出好作文的一項重要能力。有一雙善于發現美麗的眼睛是尋找生活中寫作來源的一把“利器”,擁有這把“利器”,學生們才能更好地進行寫作。而如何讓小學生們擁有這樣一把“利器”、擁有后如何去使用,并如何感受語文作文的魅力,這個學習的過程離不開教師的辛勤引導與付出。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教師也許會感到任務的繁雜與混亂。但一旦引導學生步入“軌道”,讓學生感受作文的魅力后,工作量相比較于之前就會少得多。
(三)日常的積累與運用
在上一條措施中,我們談到要引導學生有一雙善于發現生活美的眼睛。除此之外,對于學生來說,多看、多借鑒同齡人所寫的優秀作文也是讓小學生們感受到語文作文魅力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引導小學生們多看他人所寫的優美文章,不僅可以令其進一步感受到作文的文字與情感魅力,還有助于提升自我的境界,陶冶情操。同時也不至于讓學生們在寫作的時候無話可說,無合適的詞語來表達自己想要訴說的情節。
(四)字跡的工整與清晰
一篇好的文章書寫完畢,意味著故事與情懷的書寫結束。但這不僅僅是一種結束,還代表著一種全新的開始。如何讓他人一眼就被文章所吸引,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什么能夠一下子吸引人的眼球?在全篇皆是文字的試卷或者本子上,字跡工整規范且清晰的書寫更能令人賞心悅目。因此,要讓學生們真正感受到作文的魅力,不僅僅是讓其體會到作文的意境美、語句美,還要讓其學會并體會到字跡美的重要性,并明白字跡的工整對一篇完美的作文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教師在規范學生們書寫文字時,要有足夠的耐心與細心,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引導學生們在寫作時取得更好的成就。
(五)教師的贊賞與鼓勵
在體會作文魅力的同時,難免會遇到一些不積極、不認真配合的學生。而身為一名老師,不能僅僅只是形式上的督促,乃至“逼迫”。身為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小學教師,要懂得對學生們進行循循善誘。對于寫作表現良好的學生,應當及時地給予肯定與贊揚,對于寫作表現不足的學生,要懂得對其進行鼓勵,鼓勵其多關注與留心生活,并時刻學習他人的寫作方式,多注重日常的積累。
一篇優秀的作文,不僅僅代表著文字的累積,還表達了他人的內心世界。透過作文中的字、詞、句、段的完美連接,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面便展現在腦海中,或悲愴,或振奮,或喜悅。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乃至每一段都應當經過寫作者的精細打磨,只有這樣,才能向世人展示出自己所想要描繪的事物與景象。
參考文獻:
[1]紀艷紅.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C].江蘇大學,2019.
[2]張耀丹.創意寫作在高中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C].沈陽師范大學,2019.
[3]白琴.視覺素養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價值與運用[C].合肥師范學院,2019.
[4]羅麗英.淺談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對學生的靈感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