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這就告訴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可以用來進行教育活動。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孩子才會高興地去學、去玩,在學和玩的過程中創造奇跡。幼兒剪紙是幼兒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激發幼兒創造力、表現力有重要的意義。幼兒在剪紙活動中自然而然地會展開想象,自主創意。
創設環境激發幼兒的創造意識
每一個孩子都是發展的人、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他們是客觀存在著的學習的主體,他們也必須在客觀存在著的、發展中的、具有一定意義的環境下發展。環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影響,就年齡而言一般是成反比的,年齡越小受環境影響越深刻。由此可見,環境對幼兒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首先,環境和材料是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只有在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獲得經驗和知識。《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要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各種材料,表現和美化自己的生活。教師要創設良好的藝術氛圍和環境,幫助幼兒觀察、感受生活的千姿百態,提高幼兒藝術感受力,豐富其藝術體驗。
其次,要給孩子充足的發揮空間。《綱要》中提到: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因此教師在給孩子提供材料的同時也要給予孩子自由、寬松的空間,允許幼兒有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做法創作自己的作品、闡述自己的意見等,使孩子的創造興趣和熱情得到充分發揮。
充分尊重幼兒的個性
幼兒是游戲的主體,在剪紙活動中要幫助幼兒培養自信心。兒童自信的建立,并不在于他模仿剪出一個具象的東西,而在于幼兒能把自己的真實獨特的想法表達出來,教師對幼兒的想法和做法予以肯定。教師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重視藝術教育,才能把藝術課程與其他核心課程同等對待。
幼兒大多天性喜愛擺弄剪刀和剪紙,在剪紙活動中,他們通過眼、手、腦的協調動作,可獲得極大的滿足。剪紙活動既鍛煉了幼兒的眼、手、腦,又能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提高幼兒審美能力。
在最近一次剪紙活動中,根據班級的主題活動“有趣的泡泡”,我請幼兒在家里尋找泡泡,并用相機記錄下來,然后我準備了顏色不同、材質不同的紙,鼓勵幼兒想辦法把自己找泡泡的過程用剪紙展現出來,并拼貼出有情節的畫面。其中芊芊小朋友發現在洗勺子和叉子時會有泡泡,不僅把勺子、叉子拼貼出來,還能把泡泡都剪出來。
注重剪紙與多種藝術的綜合
藝術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包括課程內容中各藝術門類學科知識和幼兒獲得的主體經驗。我們應淡化單一學科的界限,依據課程內容之間內在的聯系將同一主題的課程內容有機地組織在一起,例如擬定有關春天的課題時,學習“春天在哪里”就比“迎春花”的綜合性強,可看、可聽、可剪、可畫、可唱、可舞……活動豐富多彩,讓幼兒發揮潛力的空間特別大。
在藝術教育中,不同感官的各藝術門類的關聯和綜合,使各學科的學習組成一種共生互補的生態關系。引導幼兒接觸各種不同藝術,廣泛吸取各種藝術文化的營養,了解學習運用綜合的藝術表現生活、表達情感。我們不能僅僅讓幼兒接觸某一門藝術,要嘗試將剪紙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達到一種“一加一大于一”的效果。
總之,我們要以幼兒為本,不局限于剪紙這一種表現形式,綜合利用多種藝術教育形式,合理指導幼兒創作,讓幼兒在藝術活動中大膽地表達他們的感受,體驗自由表達與創造的樂趣,在有趣的藝術活動中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北京市密云區第十一幼兒園)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