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摘 要:哲理性散文是高中語文教材中常見的散文類型,它兼有“敘事”、“描寫”、“議論”等的特征,同時其本身也呈現出“思辨”的色彩,閃爍著理性的光芒。哲理性散文具有“意蘊深厚、哲理深刻,語言淺顯易懂”的特點,這就是哲理散文的“深入淺出”。哲理散文形神兼備、形散神不散、且深入淺出,藝術性極高。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赤壁賦》為例,探究高中語文哲理性散文的“深入淺出”,并給出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哲理性散文;深入淺出;教學方法法
“深入淺出”是指言論或文章的觀點主題意義深刻,但在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上卻淺顯易懂。哲理性散文大多具有深入淺出的特點,即作者在創作時,深切地投入了“情和理”,卻將“情與理”的表達外顯為“簡單明了,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著實精妙。《赤壁賦》是宋代文豪蘇軾所做之賦,其中有景致描寫、有活動對話,而作者的“吊古傷今”“矢志不移”等情懷便隱于簡單的景物表達與人物對話中。
1.透析“結構和意象”——初感“深入”和“淺出”
哲理性散文的“深入”“淺出”首先體現在文章結構以及文章所描寫和議論到的各種意象。在《赤壁賦》教學的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先分析結構,理性作者的寫作思路,即組織學生討論文章的結構劃分和段意總結,從結構上感知“深入”與“淺出”的結合。《赤壁賦》的結構清晰明了:全文共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很淺顯,很容易概括,整體為“寫夜游赤壁之景”——“寫詩人歡樂地飲酒放歌和客人簫聲悲涼”——“寫客人感嘆人生短促無常”——“詩人陳述自己見解寬慰客人”——“客人不再悲涼,而是轉悲為喜”整個結構渾然一體,從結構再結合文章的語言、內容,學生對哲理性散文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如,第三段詩人對“赤壁的故事”進行簡單的說明,看似說“赤壁”實則是詩人借客人之口描寫的自己思想,便是直接的“深入淺出”。除了結構,還有意象,引導學生分析各種意象很重要。如詩人對“流光”、“明月”、“清風”等意象的描寫引出了對人生哲理的議論,簡單明了的意象描述,支撐了整個《赤壁賦》的哲理性意蘊。從某一角度來說,嚴謹的結構和連貫的意象最終完成了“深入淺出”,營造了詩情畫意的哲理空間,發生深省。
2.引導賞析關鍵詞句——體會語言“淺出”之精妙
《赤壁賦》這篇哲理性散文從頭到尾都散發著“深入淺出”的藝術氣息,在從結構和意象上引導學生對《赤壁賦》進行探究學習之后,教師可激勵學生對文章的關鍵詞、句進行賞析,體會詩人在語言表達上的“淺出”藝術。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這一句是詩人對赤壁之景的直接描述。該句只是簡單呈現意象,隨意描寫,十分簡潔,不經華麗辭藻雕琢,盡顯文字的質樸與自然氣息。再如,“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寫客人的簫聲,極盡簡單又朗朗上口,只用數語便將簫聲的特點描繪出來,同時從簫聲側面寫出了客人此刻的“心情”。詩人蘇軾的文賦具有較高的藝術特色,語言雖簡單但往往卻韻味十足,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音韻之美,體現了語言的音樂之美。如“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便是例證。在第四段中,作者用“清風”、“明月”兩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常見地不能再常見的詞匯來比喻自己心境,十分形象具體,可謂妙哉。總之,詩人本篇文章的藝術造詣極高,語言的凝練和簡潔讓文章有一種“減之一寸則短,增之一寸則長”的恰到好處,這便是哲理性散文“淺出”的最高境界。
3.注重藝術手法探究——感悟哲理“深入”之意蘊
深刻的哲理隱藏于“淺出”的語言文字,也隱藏在“深入”的藝術手法。有些哲理性散文的藝術手法很明確,也很容易發現,但是對于一些哲理散文來說,需要下一番功夫方能體會一二。《赤壁賦》的藝術手法并沒有存在于文章的表面,但是也并不是太難找,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對學生的藝術手法的學習稍加提示,學生很快便能順著方向高效學習藝術手法。初讀《赤壁賦》很多學生便可以發現景物描寫,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這是正確的,但這種藝術手法并不全面,哲理性散文有景、有情、有理,于是這種藝術手法便是“情、景、理”的有機融合,相得益彰。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相融合的藝術手法。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以景稱情,以情表理,情理融合。如,“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寫清風、明月,并自喻,抒發自己“感恩”“滿足”、“豁達”的情感,繼而教會了學生“即使身處逆境中也要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通過不斷努力從人生低谷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繼而理性地對待生活,豁達地對待生活,熱愛生命。”的人生哲理。
總之,哲理性散文是作者智慧的結晶,它言簡意賅,卻意蘊豐富,于細微處訴真情,見真理。對哲理性散文的教學,高中語文教師要抓住散文本身“深入淺出”的特點,采用科學的教學法,為學生營造一種有別于一般語文課堂教學的特殊情景,提高學生對哲理性散文的認識、理解、感悟與鑒賞能力。透析結構、解讀意象、賞析關鍵詞句、學習藝術手法等教學形式有利于哲理性散文發揮其對學生的“文化熏陶”和“心靈洗禮”的作用,提高學生哲理性散文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劉云.以“詞”達“意”,因“聲”求“氣”——以《直面苦難》為例談哲理散文的教學策略[J].語文天地,2017(34).
[2]殷海濤.哲理散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下),2016(1).
[3]徐燕紅.蘇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哲理散文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