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英
教育事業是關系國家興旺、民族富強的偉大事業,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維護和關注的大事。從教育的從屬來看,學校是教育的機構,老師是教育的實施者,其他人似乎是教育的局外人。從教育的社會性來看,人人都是教育的當局者,每個人從小孩成為大人就是從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轉變。這樣說來,人人都是教育者了。因此,我們要關注教育,清醒地認識當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前景和存在的問題,在此,筆者借鑒一些教育觀點,淺議一下教育的功利性問題。
一、認識教育的功利性
曾有記者采訪一位陜北的放羊娃,記者:“你放羊是為了什么?” 放羊娃:“賣錢。” 記者:“賣錢做什么?” 放羊娃:“娶媳婦。” 記者:“娶媳婦做什么?” 放羊娃:“養娃。” 記者:“養娃做什么?” 放羊娃:“放羊。”聽到故事的人無不報之以笑聲,認為這個放羊娃太簡單,或者說太可笑。可是,類似的對話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家長對孩子說:“好好學習。”“好好學習干啥?”“考個好大學啊”“考大學干啥?”“將來找個好工作啊”。“媽媽,給我買個足球吧”“不行,這次考試你才考了80分,還想去玩!”我們聽到這樣的對話,不但習以為常,而且認為這是天經地義。旅華多年并在華娶妻生子的英國著名出版人馬克·基多在英文媒體上發表的一篇題為《你永遠不可能成為中國人》的文章中說:“中國國內的初級教育系統并不是在教育人。那只是一個考試中心,那些在應試中獲得成功的,有機會去大城市享受更好的生活。學校沒能培育出多才多藝、善于交際、自力更生、富于質疑精神的年輕人來,他們只培育出了兩種人:贏家和輸家。贏家去了大學進行‘商業研究’。輸家只能回家種田或去工廠勞作。學校很少有體育或課外活動,喜歡運動的孩子被挑出來送到專門的學校,學習如何去贏取奧運會金牌,有音樂天賦的孩子被趕去藝術學校,他們天賦中的熱情和喜悅被訓練消磨掉了。”這段話是對我們現有的教育的評價。
二、教育功利性的危害
1、教育的功利性改變了教育本質
功利化的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重特長,輕全面發展;關注成名成家,忽視如何做人。父母關心的首先是孩子的成績,在許多成人的頭腦中為兒童設定的一條理想道路是:好好讀書——上大學——有好工作——成為成功者——實現人生目的。每年的六月高考是最揪心的日子,面對成績,幾家歡喜幾家憂。考上大學的,學生大有“船到碼頭,車到岸”的輕松,家長有“大功告成”的欣喜;考不上的,學生有“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沉重,家長有“恨鐵不成鋼”的惱怒。學校強調的是學生學習好,考高分、各種考試把學生變成了一架考試機器,以考試成績的高低來定論老師的能力,評價學生的優劣,把學生切割為“好學生”和“差學生”。曾有中國教育代表團去美國交流,當問對方“好學生”和“差學生”的比例時,美國的一個中學校長吃驚地說:“差生?我們這里沒有差生,只有特點不一樣,優勢不一樣的學生。”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們不能有所感悟嗎?功利化的教育吞噬了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的發展,遏止了青春活力。學校教育的本質也由此發生了異化,重知識傳授輕人格塑造,重科學素養輕人文素養,重規范整齊輕創新獨立。教育的本質似乎就是為了考試。
2、教育的功利性扭曲了學生的本性
學生的全面發展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自身內在的需求。功利主義是 “為分數而奮斗”的應試教育。我們看到,小學生的書包又大又沉,高中生的課桌上書本高高的像一道厚實的屏障,就連幼兒園的孩子都會有生字、算術、英語的作業。考試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會思考,不會質疑,只會死記硬背,只會重復完成作業。數學家丘成桐說,“中國孩子的課業負擔比其它許多國家要沉重得多,父母為了使孩子早日成材,不惜剝奪孩子的休息、娛樂時間,代之以各種課余學習,這讓他們痛苦不堪”。
三、擺脫功利教育的措施
未來的競爭是高素質人才的競爭,未來的文盲是不會學習、不會生活的人。教育的意義應該是讓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造”,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需采取一定的措施。
1、更新觀念,解放思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談到教育時說,要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雙手,解放學生的眼睛,解放學生的嘴巴,解放學生的空間,解放學生的時間。結合我縣教育實際,中小學要改變單純灌輸式教育方法,探索創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把中小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下解放出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在發掘興趣和潛能的基礎上全面發展。21世紀國際委員會指出,學會生存的準確含義是“更充分地發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斷增強的自主性、判斷力和個人責任感來行動。為此,教育不應忽視人的任何一種潛力:記憶力、推理能力、美感、體力和交往能力等”。要明確:培養孩子的主人意識,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經受挫折的毅力比單純地提高考試分數重要的多。
2、多方配合,和諧教育
和諧教育的重要體現就是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的有機結合,就是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以及青少年自我教育等各種教育因素的和諧共生。我們應充分發揮政府對教育的正確的主導作用,改變教育觀念和教育評價標準,提升家長的育人方法,凈化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使教育事業和諧發展。
近兩年來,我縣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學校教育,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各項支持教育的策略,如建設美化校園環境,投資優化教學設施,鼓勵并獎勵高考優秀學生、家長,表彰先進教師師德標兵等,加大了教師培訓力度,截至目前,先后派了三四批優秀教師及校長到福建省廈門市東渡六中掛職培訓,學習了福建省集美中學等學校先進的教學模式,公開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以生為本,發展個性的學生培養目標,特別是學習和探究了現任廈門六中校長、特級教師劉衛平的“少教多學”的教學思想與改革模式,同時,我縣教育局還請劉衛平等專家來我縣講授教育教學理論,開展“同課異構”活動,指導我縣教師授課的方法,這種“走出去,請進來”的培訓策略有利地促進了我縣教學改革。和諧教育更是學校教育的主題,我們可以結合本縣實際,學習他們先進的方法 。
教育是使人類朝著和平、自由和社會正義邁進的一張王牌。教育應該以育人為根本,人人受到尊重、人人得到發展、人人都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教育才是 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