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振昌
摘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展現平臺,大眾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實現思想的互聯互通。以社群傳播為核心的網絡平臺,因其便利性和簡潔性成為主流。而傳統媒介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受眾流失、模式老化等多種弊端大大制約了自身的發展。此時編輯作為傳統媒介和大眾交流的主要橋梁,應當更為深入重新定義自己的位置。因此,社群傳播模式下編輯身份職能變化值得探討。
關鍵詞:社群傳播;傳統模式;編輯
引言:
自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以來,科學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改變了傳統模式下社會群體之間的交往和交流。以社群傳播為核心的網絡平臺,推動著生產生活的多樣化和大眾化。這也就意味著,新時期的社群傳播模式已然成為當下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它在滿足多樣化數據要求的同時也實現了世界范圍內的溝通和聯絡,并且能夠帶動各類實體經濟的不斷創新,推動社會的綜合性發展。但這同時也會對傳統社群簡單化的傳播模式帶來沖擊,過往單一化標準化的信息輸送已經不能保證群體之間的豐富交流,必須要經過系統化和科學化的改革突破來推動自身發展適應現代化社會。因此如何在新一輪的浪潮中尋找自己的定位,發揮傳統模式的現世價值,是當下傳統信息傳播模式中的編輯所面臨的主要任務之一。本文將以社群傳播模式為出發點,對編輯身份的再定位進行論述和探討。
一、順應潮流的職能轉化
傳統媒體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互聯網的發展模式,已經將自身節奏與現代化的媒介進行結合,融入到社群傳播體系當中,自然而然地,編輯身份的定位與指向也會隨著市場要求而發生變化。
(一)由側重傳播到重視服務
在傳統媒體和大眾傳播時代,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平臺非常有限,此時的編輯處于信息傳播的頂端,與社會大眾的接觸是單一片面的,群體只能被動地收集信息和新聞,相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制約,話語權受限。但隨著互聯網社群傳播模式的興起,各種信息渠道的發展動搖了編輯原本的信息提供者地位。編輯在這種環境驅使下應當優化信息傳播中的服務,減少社群信息流通的阻礙,讓信息傳播能夠更為迅捷快速,并且要注重信息發布的內容和質量,提高自身的水準和要求[1]。
(二)由側重決策到重視引導
大眾傳播時代的編輯對信息的掌握是壟斷性和專權性的。由于信息媒介的限制,群眾得到信息的主要來源在于主流媒體,編輯根據社會大眾的具體需要和社會價值觀的總體導向有選擇地發放信息。但在社群傳播模式下,大眾信息獲取渠道相較于以往發生了質和量的變化[2]。但也正是因為如此,信息的復雜和多樣往往會帶來混亂和波動,各類不良思想和有害新聞導致社會群體傳播模式的有害泛濫。此時編輯應當從信息主導的位置中跳出來,成為網絡信息的引導者,傳播正確的思想,站穩主流社會觀念的腳跟,弘揚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和社會意識,推動社會大眾對有益信息的追逐意識,提高對垃圾信息的辨別能力和防范水平。
(三)由側重供給到注重組織
大眾傳播時代的編輯和媒體,掌握著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命脈,幾乎所有的主流新聞和數據都會通過編輯和媒體的選擇與發放,群體并無信息的主動權。但在社群傳播模式下,各類信息平臺的建立主體都可以成為生產制造新聞的來源,甚至是群眾自己。但有相當一部分群眾主體并沒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業務素養,并不能生產出質量上乘,客觀準確,輕重分明的信息。此時作為綜合能力較強的編輯,應當從傳統模式中剝離出來,將自身的生產職能轉化為組織職能,積極參與信息的編排,并提供專業的指導和輔助,讓社會信息能夠在貼近生活的同時可以具備深遠的社會意義。除此之外編輯也應當在組織中引導群體的信息主觀意識走向,促進社群信息傳播素質化和道德化。
(四)由側重生產到注重經營
當下,盡管互聯網媒體收到主觀因素影響的程度交高,但其自身在本質上仍舊是社群傳播模式的產物。沒社群媒介也不會有信息傳播的必要,因此編輯在當下主流媒體中應當重視社群媒體的經營管理,讓自身腳步能夠不斷適應海量化信息數據的發展。
二、面向市場,發揮作用
根據上文中筆者對編輯新時代職能定位的轉化,可以得出其自身的具體作用也要依照市場需要而進行調整,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信息社會化
社群傳播模式盡管已經取得相當的規模,但由于其自身興趣化和個人化的特點,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容易導致群體之間的限制流通,形成封閉的環境,不利于媒介的大眾化發展。編輯此時應當擔負起社會化信息傳播引導的責任,提高信息的公眾化水平,讓信息能夠更好地被現代化社會大眾所共享[3]。
(二)技術專業化
社群模式傳播信息的主要載體便是各類現代化的先進設備,若是沒有技術的發展和創新作為支撐,信息傳播的平臺擴建也會戛然而止。編輯作為社群傳播的引導者,應當深刻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鍛煉實踐經驗,深化對各類信息傳播設備的了解和掌握,把握技術這一關,提高熟練程度和操作水平,適應網絡技術的運行模式。讓信息的傳播能夠有源源不斷地物質保障,促進信息的高速流通[4]。
(三)經營生活化
盡管當下信息傳播具有廣泛的受眾群體,但傳播的主要媒介仍然是網絡,并不屬于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交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反而疏遠了個體之間的交流和交往。作為信息傳播和社會價值的組織引導人,編輯應當在重視網絡交流的同時也兼顧現實個體感情的聯絡。可以通過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的模式促進虛擬網絡和社會現實的對接,讓群眾能夠從過于復雜的信息中走出來,切身地接觸到信息的受體,提高自身的參與感和獲得感。除此之外,編輯也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搭建興趣愛好的交流主場,將有共同愛好和興趣的人群集中起來,促進群體之間的溝通。同時也可以讓不同社區和團體之間進行聯誼與交往,推動不同思想的碰撞,提高群體的歸屬感和新鮮感。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編輯在社群模式下的重新定位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正確舉措,也是推動社群模式不斷創新發展的動力來源。但對于目前傳統媒介遺留的問題,也不能忽視擱置,需要不斷地尋找新思路,樹立新思想和新觀念,改進自身,謀求長遠進步。
參考文獻:
[1]徐蓓蕾.自媒體環境下品牌傳播模式研究[J].中國市場,2017(13):225-226.
[2]姚佳欣.網絡與新媒體時代品牌社群的傳播模式[J].新聞研究導刊,2018,v.9;No.142(10):102-103.
[3]余珊珊.自媒體時代微信公眾號的口碑傳播模式解讀——以微信公眾號“新華社”為例[J].東南傳播,2019,174(02):127-130.
[4]張巖,韓復齡.基于自組織理論的網絡社群知識傳播研究[J].情報科學,2018, v.36;No.323(07):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