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辛
摘要:民法上的“權利”無論是對民事立法體系的建構,還是對于民法理論的研究,都是一個根本性問題。《民法總則》延續《民法通則》立法模式,專章列舉民事權利體現了對私權的保障,民法總則還可以從民事權利客體的角度反射性地對民事權利進行規定,同時專門規定“權利的救濟”。
關鍵詞:民法總則 民事權利 權利客體 權利救濟
一、如何認識民事權利
民法的基本性質之一就是“權利法”,民法最基本的職能在于對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它構建了一個以權利為中心的權利規范體系。在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我們提出“打造當代中國民事權利宣言書”的口號,但這一點受到了憲法和法理學界的質疑,他們認為民法在傳統意義上就是承認和保護私權的法律,而私和公是相矛盾的,承認和強化私權就必然會損害公共利益。
從歷史上分析,這其實是借鑒蘇聯法留下的后遺癥。蘇聯法認為民法保護和強化私權就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所以中國曾經一度對私有財產和民事權利持有批判和否定的態度,從道德上稱之為“自私自利”,從政治上認定為“資本主義傾向”。這一法律認知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是在高度政治化基礎上鼓吹偉大而高尚的公共所有權的結果。回顧工業革命時代,英國工業革命之所以能獲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讓勞動者看到并擁有自己的勞動成果,從而激發他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私有所有權造成的不平等確實是存在的,但我們必須在保持經濟發展源頭活水的基礎上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對于民法上以所有權為核心的所謂的政治上的私權利給予足夠的承認和保護是人類歷史發展證明的規律。
二、對“民事權利”章節的總體評述
(一)延續《民法通則》立法模式專章對民事權利進行宣示性規定
從比較法的視野來說,專章規定“民事權利”是具有獨創性的立法模式。從中國的現實環境來看,對權利的認知及保護仍有待加強,為了強化公眾對于民事權利的了解與理解,應當進行權利宣示。而且對于不設分則篇的權利,如人格權和債權,只能在總則中進行細致的規定以完成立法任務,那么詳細描述其他權利將會提升整個篇章的協調性與科學性。
(二)將人格權寫入總則之中
第109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借助“人身自由”、“人格尊嚴”這兩個法律上比較寬泛的概念來表述難以詳細列舉的人格利益,規定了法律保護自然人所有人格利益的總和。這一立法模式改變了原有的人格利益保護之開放性直接透過侵權法規則達成的格局,于人格權法內形成人格利益保護之一般條款加具體人格權的模式,在具體人格利益之外為發展變化中的其他人格利益提供了開放性的空間。
(三)新創自然人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僅僅對隱私權進行保護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第110條分三個層次對自然人的個人信息進行保護。首先進行原則性規定,其次對有必要收集自然人個人信息的組織設定“依法取得”和“確保信息安全”兩項義務,最后用強制性規定認定“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買賣、提供、公開他人個人信息”的行為無效、加害人應承擔侵權責任。
(四)對禁止權利濫用規則的理解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同誠實信用原則一樣,是可以直接作為裁判依據的原則性規定。權利濫用是加害人在有合法權利的情況下,故意通過不合理的方式行使權力造成他人損害。權力濫用的法律效果體現在:第一,通過法律行為濫用民事權利,應認定法律行為無效并禁止這種法律行為;第二,通過起訴的方式濫用民事權利,法庭直接駁回起訴;第三,通過事實行為濫用民事權利,應判決承擔侵權責任。
三、《民法總則》的權利篇仍有待完善
(一)應全面規定權利客體
客體是法律關系的要素之一,是權利的基礎。民法總則僅僅規定了法律關系的另外兩個要素——主體和權利,而缺乏權利的載體和主體支配的對象,權利就無從落實。
對于權利客體,目前《民法總則》僅在相關的民事權利項下,規定了相關的部分民事權利客體。例如,在人格權和身份權的部分,沒有規定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的客體;在物權項下,規定了具體權利和網絡虛擬財產為物權客體;在債權項下,規定了“行為”的客體。可見,《民法總則》在規定民事權利客體時有選擇、有重點。學者們普遍認為,盡管現在的規定是有新意的、有引領性的,但是在規定民事權利及客體時,應該完整規定。
對于如何列舉權利客體,有學者認為不宜對民事權利客體作一般性規則規定,因為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權利客體,主要是界定民事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的范圍,一一列出即可。也有學者認為,我國民法總則應在吸收、借鑒既有理論成果和相關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對民事權利客體作出總括性規定。但考慮到中國現實的立法情況和立法技術,考慮到立法機關所給出的“難以全面規定權利客體”和“歸類存在難度”的理由,筆者認為至少應增加對當今社會熱點問題所涉權利客體的規定,如脫離人體的器官、血液、冷凍卵子等,根據中國學者普遍觀點,應當規定離人體的器官和組織具有物的屬性,適用物的規則進行法律規制和保護。
(二)專門規定“民事權利的救濟”
《民法總則》承襲了《民法通則》的做法,將權利行使的一般規則尤其是保護體現在“民事責任”一章中。但是,“民事責任”的標題不能很好的反映民法典權利法的特征,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沖談了民法權利法的性質。為了強調對民事權利的保護,應該在《民法總則》“民事權利”章下設立“民事權利的救濟”部分,包括公力救濟和自力救濟兩節。公力救濟為民事救濟通常所采納的方式,其中又以損害賠償作為其核心內容。而損害賠償在傳統民法上又是民事責任的核心方式,是整個損害法的基礎所在。民法總則應放棄原來《民法通則》“民事責任”章中責任法的內容,僅保留其損害法的內容,從“救濟”的角度將“民事責任”統合在“民事權利的救濟”部分當中,協調侵權法和合同法之間的沖突。自力救濟則包括正當防衛、自助、緊急避險等內容。對于其中的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僅以之作為侵權責任之違法阻卻事由過于狹窄。而自助則歷來為我國民法所缺失,理應予以補充規定。
參考文獻:
[1]孫憲忠.所有權的歷史分析[J].私法研究,2012.2.
[2]葉金強.《民法總則》“民事權利章”的得與失[J].中外法學,2017.3.
[3]楊立新.我國民事權利客體立法的檢討與展望[J].法商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