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在第一章基本規定中新增第九條“綠色原則”條款,它的制定確立了公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義務,從法律層面提供了理論基礎,彌補了節約資源義務的法律缺陷,保障了保護環境義務的實施。但是綠色原則作為民法基本原則,在合同法的具體適用中尚存在很大的空白需要我們去研究。
關鍵詞:綠色原則;民法基本原則;合同法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其中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我們將其稱為“綠色原則”。新《民法總則》將其規定在與平等、自愿等原則并列的基本原則中,從基本原則層面規定資源與環境保護,這對于解決我國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矛盾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那么我國為何要將“綠色原則”規定為民法的基本原則?綠色原則是否與《合同法》的意思自治基本原則相違背?綠色原則在《合同法》中如何適用?本文主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論述。
一、綠色原則的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污染逐漸成為我國現實且嚴峻的問題。就資源來說,我國資源種類多樣,是一個資源大國,但與此同時我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因此我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卻遠遠落后于許多國家。同時,近幾年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以及節約意識的缺失也導致了大量資源被浪費。就環境方面來說,溫室效應愈加明顯,全球溫度升高,多個城市霧霾天氣增多,這無不說明了環境的惡化。
綠色原則適應民意被納入了《民法總則》的基本原則之一,綠色原則的作用有以下幾方面:
1、提高民事主體對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將綠色原則上升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表明了國家對于現階段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資源浪費問題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而民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法之一作出了及時的表率,有助于提高社會各階層對于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的重視程度。
2、協調經濟自由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之間的緊張關系。
我國奉行以市場經濟為主,以宏觀調控為輔的經濟模式。市場經濟強調的是自由交易、意思自治,過去人們無底線地追求經濟效益,忽略了環境問題,國家也未認識到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問題的重要性。人們秉持著“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觀念最終導致了今天的嚴峻局面?!安皇芟拗频淖杂赏鶐碇T多極端的負面效果?!盵2]綠色經濟才是未來的主流經濟發展模式。
3、實現民法典與環境法典的銜接。
民法能夠調整環境、資源法律關系需要滿足兩個前提條件:“一是環境資源的生態價值必須是可度量的,是可以經濟價值化的具體利益;二是環境資源的其他非經濟價值必須成為法定的人格利益”[3]但是并非所有的資源環境關系都可以成為民法的標的,這就限制了民法的運用;環境法典更多的是強調國家對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的宏觀調控,更多的是從外部對環境問題進行管理、監督。國家對于具體到某個民事主體、某個法律關系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現象往往難以觸及。因此,綠色原則是從民事法律行為的內部實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而環境法典則從外部出發,兩者協調互補,實現經濟綠色發展。
4、綠色原則為法官審理相應案件提供了依據。
綠色原則具體在審理案件中可適用的地方包括:“解釋法律法規或合同條款;評價當事人的行為;確定、分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釋法說理。”[4]在綠色原則產生之前,法官在處理環境資源相關案件中可以自由裁量,但是卻名不正言不順。綠色原則作為民法的一種基本原則以后,法官在具體辦理案件過程作出符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價值取向的判決時就有了明確的依據。
二、綠色原則與《合同法》意思自治原則的沖突問題
綠色原則成為民法的基本原則在學界是有一些爭議的:有的學者認為綠色原則侵犯了合同法中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而且與民法的自由精神相違背,與私法的基本理論相悖。還有學者的認為,綠色原則所保護的法益可以被公序良俗、公共利益所包括,因此沒有必要設置一個全新的綠色原則?!昂贤杂衫砟钆c民法典綠色化目標之間存在方向性差異,這使得合同法成為綠色化最困難的領域?!盵5]但現實并非如此,綠色原則是在尊重意思自治的基礎上作出的合理限制?!逗贤ā分斜緛砭筒淮嬖跓o限制的自由,《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明確規定了合同無效的五種情形,其中損害國家利益、損害公共利益、違反強制性規定均是對合同意思自治的限制?!逗贤ā肪G色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公眾之所以認為綠色原則限制了自己的意思自治,追根究底是因為他們認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國家的責任,于己無關,是環保意識淡薄的體現。如果都能夠像《中國人在德國吃飯被訓斥:錢是您的,資源是大家的》中的那個普通的國公民一樣有著最基本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那么就不會認為綠色原則是對意思自由的限制了。
大眾是很難接受新事物的,尤其是與自己利益相對立的新事物,但是隨著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環保意識的增強,現在的限制在未來就會變成理所當然。
三、綠色原則在《合同法》中的適用
龍衛球教授認為基本原則“在技術上隱含于法律規定之中,本身不具有直接適用性,須具體化為可適用的法律規定才能貫徹。”[6]綠色原則作為一種抽象的基本原則,在實務中難以具體適用,因此應當在《合同法》中將綠色原則予以具體化。
1、合同效力的綠色化
綠色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意思自治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處于同一位階,《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了違反公共利益、國家利益等基本原則時合同無效的基本情形,因此,同等情況下,雙方簽訂的合同違反了綠色原則也應當導致無效的法律后果。
2、合同履行的綠色化
(1)《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二款:“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該條款規定的附隨義務,現行《合同法》的附隨義務“僅在于強調對他人財產和人身義務的保護,很難關注到對生態環境本身的附隨保護?!盵7]因此,《合同法》要實現將附隨義務綠色化就要建立相應的舊物回收制度、環境污染的通知義務等。至于相應義務人應該是誰則需要予以深思熟慮的考量。
比如我們日常使用的圓珠筆、中性筆等,其中的筆芯用完以后,極少部分具有收藏喜好的人可能會將自己使用的筆芯收藏外,其余的人應該都是作為垃圾扔掉了。但是如果將空筆芯予以回收,
(2)增加資源環境變化作為情勢變更的內容。
在履行合同過程中,如果因為履行合同導致較為嚴重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或者“由于天然或者人為的原因,社會環境資源條件隨時可能發生重大變化而損害部分合同履行的基礎?!盵8]當事人有權根據環境資源的具體情況要求解除或者變更合同,根據合同履行現狀進行協商支付價款以及后續事項的處理。
3、合同解釋綠色化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規定規定了對合同條款有爭議時的解釋規則,在此處也應當增加綠色原則,即解釋合同爭議條款時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啊G色原則’要引導當事人的合同行為向‘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方向調整,與誠實信用原則對于合同行為的調整具有相同的性質,因此符合合同解釋的基本理論。”[9]
4、增設環境資源相關的有名合同
我國《合同法》規定的有名合同偏少是學界的共識,環境問題的嚴峻形勢提醒我們應當及時增加相關的有名合同。學者們對于具體增加哪些有名合同的觀點大同小異:(1)增加排放權合同;(2)增加資源權合同;(三)增加環境服務合同。這三類合同具有代表性,因此需要對主體的資格、交易行為、合同標的等內容進行明確的規定與限制,以便此類合同發生糾紛后法官審理能夠有法可依。
四、結語
自2017年10月1日《民法總則》生效后,《合同法》并未對綠色原則的具體適應問題作出回應,而法官在審理糾紛時難以直接引用原則性規定來定紛止爭,更多的是運用具體的法律規定來解決糾紛。綠色原則對于民事主體造成的大量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并沒有明確的積極影響,環保之路尚且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頁
[2]呂忠梅,竇海陽.民法典“綠色化”與環境法典的調適[J].中外法學,2018,30(04):863.
[3]呂忠梅,竇海陽.民法典“綠色化”與環境法典的調適[J].中外法學,2018,30(04):866
[4]江蘇省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 解思辛 張雨. 綠色原則在民事審判中的適用[N]. 人民法院報,2019-02-28(007).
[5]呂忠梅課題組,呂忠梅,竺效,鞏固,劉長興,劉超.“綠色原則”在民法典中的貫徹論綱[J].中國法學,2018(01):19.
[6]龍衛球.我國民法基本原則的內容嬗變與體系化意義——關于《民法總則》第一章第3-9條的重點解讀[J].法治現代化研究,2017,1(02):26-36.
[7]參見王利明:《合同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3頁
[8]呂忠梅課題組,呂忠梅,竺效,鞏固,劉長興,劉超.“綠色原則”在民法典中的貫徹論綱[J].中國法學,2018(01):21.
[9]劉長興.論“綠色原則”在民法典合同編的實現[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8,36(0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