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英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創新性人才是歷史賦予學校教育的光榮使命。那么,如何結合小學數學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
一、 ?更新教育觀念,解放教育思想,樹立創新榜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學生,要堅持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來創設教學情境,設計教學流程,考慮教學環節,運用教學手段,從而真正作到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的講解為學生的活動服務,教學的過程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同時,我們還要解放教育思想,開放教學空間,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還要在教學過程中開放課堂的教學空間,因為“創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并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于創造的才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淡化教師的表演,強化學生的表現,讓學生盡展其能而不是教師獨霸講臺進行單獨表演,要通過學生的成功來展示教師的成功。作為教師,還應以創新者的形象出現在學生的面前,因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言談舉止、學習態度、工作方法、思維方式等,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所以,教師自己要有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要以更新的觀念和知識技術武裝自己,不斷的獲取新知識,接收新理念,學習新經驗,以新的思想和學識啟迪學生。
二、營造創新氛圍,給以創新時間,教給創新方法。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必須有一個寬松的環境,和諧愉悅的氛圍。讓學生感到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是完全自由的,確實是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關心,熱愛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激勵每一個學生,激活他們的腦細胞,使他們的創新潛能被充分的開發。同時,給以一定的創新時間,這樣,他們就可以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討論,質疑問難,操作,觀察,做練習等。而最重要的莫過于教給創新方法了,因為知識是創新的基礎,方法是能力的橋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必須通過教師的示范,學生的探索,演練,幫助他們掌握一些基本的創新方法。
三、把持課堂陣地,加大創新力度。
(一)進行教材的再創造。
教材是對學生進行啟智,培養能力的載體,我們的教學既要忠實于教材但又不能拘限于教材,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靈活地對教材進行再創造,并要結合教材內容的展現給學生設置問題讓他們去解決,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去思考,給學生制造懸念讓他們去探究,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去發展,去競爭,去創造。
(二)進行教法的再改革。
不斷改革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教學創新的一個永恒的課題。“人人是創造之人,天天是創造之時”,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步驟無處不蘊藏著可點燃的創造火種,只要我們勇做創新之人,少一點“匠氣”,多一點“靈氣”,就能用“教”的創新火種引燃“學”的創新火焰。
1、巧設導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導語是否生動、直觀、有趣,將直接影響一節課的教學效果。成功的導語應該富有情趣,富有吸引力,它可以使學生主動、迅速地進入學習的心理準備狀態,主動迅速地進入教學的情境之中,激發他們探求新知的欲望。因此,我們要利用好有限的時間,恰當、生動、直觀、有趣地設置導言,把學生引到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中,為探究新知作好孕伏。
2、循循善誘,精心設問,激活學生的思維。
精心設問,既能導思又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適應學生的要求,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引起學生思考和爭議,使他們產生探求知識發展過程的強烈的心理渴求及獨到的見解和大膽的決策。
3、注重操作,主動實踐,激活學生的思維。
人的知識從實踐中來,能力也是通過實踐逐步磨練出來的,教會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次序的觀察,唯一的途徑是放手讓學生獨立地進行觀察實驗。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先請學生自己用三根木條,螺絲等工具組裝一個三角形,通過推一推,拉一拉,讓學生自己感受,然后取下一個螺絲,再裝一根木條,使它變成四邊形,再推一推,拉一拉,看有什么現象,用同樣的方法,組裝一個五邊形,感受感受,從而學生深刻地認識了三角形的穩定性。
4、鼓勵質疑問難,保持創新積極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學習過程永遠是一種對未知的探求創造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有疑到無疑,再產生新疑是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使學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一般”所束縛,讓學生通過質疑、討論、釋疑,尋找知識關鍵所在,抓住知識重、難點,加深對知識理解,學會學習方法,不斷強化創新意識,提高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