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香
摘要:《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仍然存在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枯燥,質量還不高的數學課堂。為改進數學課堂教學費時、低效的現狀,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積極進行了原因調查分析,認為只有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合理運用教學的方法 ,才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專業發展 ?優化方法 ?整合學科
孫亞玲在《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一書中提出: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含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因素的諸多方面。至今仍沒有哪一國家的研究能對這些因素的重要性進行排序。筆者的從一線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也就是一堂課的靈魂和總指揮。反思多年的教學過程,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從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學方法、教學能力幾方面不斷學習積累,融會貫通。
一、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實現個人成長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人才培養的第一力量。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也對教師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1.學習理論,完善知識技能體系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明確要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更新知識結構,拓寬知識視野,奠定勇于創新,積極進步的基石。校本培訓、網絡研修、書籍學習都是提高知識技能的有效方法。
2.及時反思,掌控課堂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說過: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還提出“成長=經驗+反思”的教師成長公式。事實證明,絕大多數獲得教學成功的教師都具備良好的反思實踐能力。
3.加強交流,教學相長
細細想來,教師每天重復的教學工作就是大型的交流互動的過程。我們一直在講交流合作,多數時候是針對生生之間或師生之間,而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往往受到個人職業習慣,個人性格的約束,容易被忽視。
4.提升個人魅力
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親和力,幽默的語言等人格魅力會給學生帶來一種強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實踐
1.講解法
講授法是自孔子講學流傳至今的傳統教學方法,是其他教學方法的基礎。它具有通俗、直接兩大優點。有利于學生快速準確的掌握知識,大幅度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但是如果使用過渡,就容易造成讓學生出現“假懂”現象,產生知識獲取的依賴心理,進而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講授法的使用效果受到教師講解水平和學生聽講能力的限制,低年級學生的專注時間大約在20分鐘以內。
2.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借助問題,用口頭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經過對比、判斷、分析等思維活動,達到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談話法簡單的說就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獨立思考進行學習的方法。 談話法的優點在于,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對于學生思維、學習能力和方法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同時也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和提高提供了機會和平臺。
3.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各種學習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練習法是數學教師經常運用到的方法。
4.討論法
討論法是指課堂上學生以課前約定的幾個人為小組,在教師的指引下,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和安排的實踐活動,通過操作、交流、討論,發現規律或得出結論,最終達成共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5.演示法
演示教學法是指教師借助與教學相關的學具或多媒體,把教材里的知識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展示給學生,從而把抽象的知識、原理直接化、形象化、簡單化,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原理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注意力的優點。使用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運用,演示時間的控制,難度不宜太大,演示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綜上所述,以上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師會根據教學內容的需求,選取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方法進行教學,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一堂課的教學方法會因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發生改變,往往是幾種方法在前后交叉作用。
三、樹立全面發展觀,與其他學科相通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目標是提升全民族的素質,關乎每個家庭的未來。因此,教師要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對于每一個學生 ,教師都不能先入為主的對學生作出鑒定,需要給每個學生各方面打下扎實的基礎,幫助學生也形成全面發展的意識。
1.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好的閱讀能使人有充實的靈魂和不斷生長的精神。除去前面講到的讀透教材相關書籍和教育教學相關理論書籍外,還可以閱讀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曹文軒寫的兒童文學作品《草房子》、《青銅葵花》、《黃琉璃》等,以及比較受歡迎的國內外繪本故事《愛心樹》、《逃家小兔》、《是誰恩恩在我的頭上》......
2.學科整合
學科整合筆者理解為各學科內容的互相滲透,互相融合,優化組合的過程,實現了各學科教學時互補互促,從而提高各學科的教學質量的目的。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發現規律的準確性,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了美術課上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事物,讓學生去發現規律,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狀和顏色畫出有規律的事物來。
3.常規、習慣教育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要趁早培養,當學生養成了各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后,會使學生學習更加自覺,教學效果也更加有效。
數學教師多數時候要承擔兩個班的教學任務,課時量比較大,作業批改量更大,加上不擔任班主任工作,常常忽略學生的養成習慣教育和書寫習慣的培養。
四、兼顧群體與個體的發展
新課程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可是實際情況上,要求全班學生都緊跟教師的步伐是不太可能也不現實的。因此教師要全面了解班里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特點以及身心發展規律。再結合平時的觀察,找出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把學生的差異當作教育教學的重要資源來對待和研究,樹立“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能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