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
摘要: 早在70年代,公共關系就成了各類組織、企業發展的核心事務,是政企組織與社會公眾保持良好溝通聯系的重要手段。隨之而來的,是新聞發言人的誕生,其作為一種聯系政企和社會公眾的制度,在發生重大事件時,代表政企安撫社會公眾。古今中外,這樣的模式都備受推崇,我國的新聞發言制度起步晚,但發展迅速,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頗具規模。本文主要從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職能出發,來闡述其對政府公共關系管理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新聞發言人;政府;公共關系管理
引言:
政府作為國家處理政務的重要組織,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質和“官僚”性質,在社會公眾的觀念中,政府機構是嚴肅而神秘的組織,即便政府在管理手段上會采取強制的措施,但應該始終是圍繞“以人為本、以群眾為領導人”的核心。為了緊密聯系群眾和政府,各種媒介運應而生。早期的紙媒平臺是群眾獲取國家重大事件和消息的重要途徑,如今,互聯網的發展壯大,使得數字媒體成了潮流趨勢,群眾獲取信息渠道更廣、獲取的新聞更有時效性,因此,新聞發言人的制度也越來越完善和強大。
一、溝通紐帶作用,讓社會公眾與政府聯系更緊密
我國包含了行政部門、公益組織、民營企業等不同的社會主體,也就將新聞發言人制度做了更加細致的分類,政府作為最特殊的團體,最早實施新聞發言人制度,通過其有效的職能,對時下發生的重大事件或需要頒布的政策文件加以傳播和引導[1]。因此,可以總結出,溝通紐帶是新聞發言人的重要職能之一,其服從于政府公共關系的管理,最主要的工作是及時向社會公眾發布有效信息,并接受公眾反饋的信息,便于政府管理工作的開展。群眾對政府的認知還停留在“強制性、低效率”等弊端上,對此,為了讓群眾和政府有效溝通,建立和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迫在眉睫。其不僅能讓公眾通過發言人的職能作用,了解政府部門決策的動態變化,揭掉政府的神秘面紗,讓群眾真切的感受到國家領導人的熱烈關懷。其次,在推廣政務信息時,發言人還能及時接受群眾的反饋信息,便于政府決策的變動和改進,也能增加群眾對政府的愛戴和擁護之情。因此,政府因借由新聞發言人制度,定時定期的發布政策動向信息,和群眾形成雙向有效的咨詢溝通環節。
二、處理突發危機,穩定社會秩序
21世紀初,我國爆發了“非典”這一重大疫情,引發了社會公眾的暴動和人心動蕩。國家為了處理這一重大的突發危機,先后舉辦了近十次的新聞發布會,也是這次危機的出現,讓新聞發言人的模式正式被社會大眾認識。危機有潛伏和突發兩種性質,一般來說,突發的危機事件因其爆發時間不可預測、爆發地點隨機等特性,更具重大的影響力和破壞力。當社會發生重大交通事故、自然災害、反動派造成的動亂事件時,社會群眾會因為恐慌,通過言傳,將事件的真實性完全扭曲,造成更嚴重的謠言影響。政府作為主要領導部門,應做好表率作用,利用新聞發布會等媒介,依靠新聞發言人的職能,及時更正社會謠言,頒布真實有效的信息,截斷群眾的謠言,并使用強制手段將故意散播謠言的不法分子繩之以法。早期,我國政府對新聞發布把控嚴格,不能隨意發布政府有關信息,這種不正確的處理方式,會讓突發危機擴散更快,破壞更廣。政府機構相互推諉,不愿承擔責任的做法,不利于獲取人民群眾的民心。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后,在出現突發危機時,新聞發言人能及時代表政府的立場,說明真實的情況,散布真實有效的信息,穩定民心。這也就要求新聞發言人在處理突發危機時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不僅要在發布新聞前對危機事件進行深刻研究,還要設立在發布會前、中、后等過程中發生的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傊?,處理突發危機是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根本要求。
三、名片作用,維護政府良好信譽和形象
政府人員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受國家和群眾的監督管理,因此,其一言一行都必須謹慎,政府人員的形象就是國家的形象。同理,新聞發言人,作為直接面對社會公眾的話事人,其更加具有名片作用,是維護政府信譽和形象的重要途徑之一[2]。政府新聞發言人經過專業的培訓才能面對社會公眾和媒體工作者。新聞發言人在發布新聞之前,必須從政府的角度出發,理解政策和新聞的深刻意義,不能就個人理解,胡編亂造,發布不實的信息,影響政府信譽。同時也要站在政府的立場,明確政府的態度,對記者的提問進行預測,在不了解政府態度的情況下,不能輕易回答,以免造成政府信譽受損。新聞發言人在發布會現場的問答中,要注意自身的儀態,不僅是外形的儀態,還包含發言內容的準確性,不能做模棱兩可的回答,引發有心人的探討,危害政府的形象,同時,新聞是具有大眾性的,發言人在講話時要注意語感方式,不能將政策性的內容講的生硬難懂,不利于群眾對政府信息的解讀。最后,新聞發言人要及時跟進報道過程,關注新聞發布后的輿論動向,真正的做好政府公共關系的閉環管理工作。
四、結束語
總之,新聞發言人在政府和群眾的雙重監管下,因成立更加高素質、高能力、高效率的隊伍。在政府的公關管理中,切實履行自身的職能作用,做好國家和社會的溝通橋梁,不僅要解決政府對新聞事件的需求,還能為中國的新聞事業做出重大的貢獻。近年來,國家不僅從公共關系著手,拉近政府與群眾間的關系,還出臺各種政策,縮短群眾在政府辦理事務的時間,真正的維護群眾的利益。
參考文獻:
[1]朱璇.從外宣到發言人——淺議傳播制度與社會變遷[J].新聞傳播,2017(2):28-29.
[2]謝曉軍.論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v.21;No.375(09):167-168.